近年來,文具盲盒漸成潮流。一方面,文具盲盒的盲盒屬性,迎合了孩子們的獵奇心理。未成年人自控能力較差,容易對盲盒中不確定的產品產生期待,追求博彩的刺激感。同時,文具盲盒捆綁IP文化屬性,成為孩子們溝通交流的社交“硬通貨”。不少孩子購買文具盲盒,就是為了融入班上的社交群體,和同學們有共同話題。擁有隱藏款盲盒,更會成為一些孩子引以為傲的資本,享受來自同學們羨慕的目光。
在生意“興隆”的背后,文具盲盒還存在不少問題。在上海兩家文具店共購買了四款單價為8~12元不等的中性筆文具盲盒,四個盲盒外包裝均只寫明生產廠商、合格證、生產日期、有效期限、聯系電話,其他商品信息介紹均無。
今年6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了《盲盒經營行為規范指引(試行)》),其中第二十三條特別提到:盲盒經營者不得向未滿8周歲未成年人銷售盲盒。可在購買的這些文具盲盒中,發現適用年齡卻寫著6歲~14歲或3歲以上兒童,并沒有特別標明“不得向未滿8周歲未成年人售賣”的標志。同樣,在所走訪的若干家文具店內,也無任何購買年齡提示,且在購買時,商家并不會提醒或詢問年齡。
在成都多家文具店里,雖然有的盲盒筆和文具盲袋上標注了“設置特別款的目的是增強產品的趣味性,產品具有一定的隨機性,請廣大消費者理性消費。8周歲及以上未成年人購買需要取得監護人同意”等字樣的消費提醒,但也有的文具盲盒產品包裝并未有此類注明,僅僅只有一個包裝盒。
一位文具行業人士表示,大部分文具盲盒里面的商品都是三無產品,而且有些商品都是壓倉貨,也就是當年存在倉庫沒賣出去的貨,通俗地說就是陳貨,早已超出了使用期限。很多商家會利用學生尚未成熟的心智,高價售賣文具盲盒。
>>專家提醒
防止孩子沉溺“盲盒”
學校與家庭應加強教育引導
公開數據顯示,今年市場監管總局部署在全國范圍內開展2023年兒童和學生用品安全守護行動。自2019年守護行動開始,各地市場監管部門累計檢查兒童和學生用品生產企業、重點商超和批發市場41.7萬家(次),監督抽查兒童和學生用品9.4萬批次。
而對于文具盲盒所存在的消費隱患,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的《盲盒經營行為規范指引(試行)》對盲盒經營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明確規范。其中提到要完善未成年人保護機制。對盲盒銷售對象的年齡作嚴格限制,要求不得向未滿8周歲未成年人銷售。要求盲盒經營者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未成年人沉迷,保護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鼓勵地方有關部門出臺保護性措施,推動凈化學校周邊消費環境。
同時,盲盒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應當明碼標價,不得收取任何未予標明的費用,不得在標價之外加價出售商品,不得實施不按規定明碼標價、哄抬價格、價格欺詐等違法行為。盲盒經營者應當將商品名稱、商品種類、商品樣式、抽取規則、商品分布、限量商品投放數量、抽取概率、商品價值范圍等關鍵信息以顯著方式對外公示,保證消費者在購買前知曉。
“近年來,盲盒這種商品營銷現象進入大眾視野,特別引人關注的是文具盲盒在中小學生中悄然流行。”成都師范學院教授、四川省心理學會理事長、四川省中小學安全教育與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盧雄表示,商家利用青少年兒童好奇心強、攀比心重、理性消費觀念尚未形成的特點推銷商品,極易讓青少年兒童購買文具商品時脫離購買學習用品屬性,出現消費超過需要的浪費行為,甚至對盲盒商品購買上癮,導致沖動消費。這一問題已經引起家長、學校、社會的關注和擔憂。
“全社會特別是生產面向學生消費商品的企業商家,應主動承擔起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社會責任,不能為了追求商業利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受到不利影響。”盧雄說。
摘自華商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