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陽春應有腳,百花富貴草精神?!对铝钇呤蚣狻氛f過:“立春,正月節。立,建始也。”立春其實就是這樣一個日子,確立春天的到來,也是一年的開始。
立春的時間一般在陽歷2月3日至5日。而今年(癸卯兔年)的立春有些不一樣,農歷的正月十四(2023年2月4日)和臘月二十五(2024年2月4日)都是立春節氣,是個雙春年。
為什么今年會是“雙春”年呢?節氣是根據地球繞太陽周期編訂的陽歷來制定的,而陰歷則以月球繞地球周期為基礎。為此,古人通過“閏月”來調整,以便陰歷與陽歷在寒暑變化上保持基本一致。這樣調整以后,有的陰歷年份沒有立春,而有的年份則有兩個立春,今年便是如此。
立春在民間還流傳著“早立春、晚立春”的說法。據了解,大致上分為兩種,第一種是根據交節時間來劃分,中午十二點之前稱為早立春,中午十二點之后稱為晚立春,從2023年2月4日10點42分是立春的交節時間來看,今年可以說是“早立春”;第二種是根據春節(正月初一)時間來劃分,春節前稱為早立春,春節后稱為晚立春。今年立春對應的農歷時間為正月十四,就是“晚立春”。
那么“早立春”好還是“晚立春”好?很多民間諺語給了我們答案“早春暖,晚春寒”“早立春收,晚立春丟”“早立春堆谷,晚立春堆人”……一般來說立春越早,到了種植莊稼的時候氣溫越穩定;反之,立春越晚,到了種植莊稼的時候就容易發生“倒春寒”,因此立春早是好事,而從上述兩種劃分情況來看第二種更貼合實際。
春為伊始,莊稼好不好一直是農民最關注的問題,立春的習俗也代表著農耕的開始。農民耕田離不開牛,“打春牛”(打土牛、打春)又稱為“鞭春”,也是立春的習俗之一。歷代封建統治者立春都要舉行鞭春之禮,意在鼓勵農耕,發展生產。《事物紀原》記載:周公始制立春土牛,蓋出土牛以示農耕早晚。男女老少牽“牛”扶“犁”,唱栽秧歌,邊耕邊舞,祈求豐年。有些不少地方在制作“春牛”時,往往要在肚子里塞上五谷,當牛被打爛時,五谷就流了出來,人們歡笑著拾起谷粒放回自己的倉中,預示倉滿糧足。
如此美好的寓意,如此特殊的時間節點,在儀式感上也少不了它,立春還被稱為“立春節”。據文獻記載,早在3000年前就有天子祈求豐收的儀式,周禮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東郊迎春,并舉行祭祀句芒神的儀式(見《禮祀·月令》)。漢代仍承此俗。還有《新安縣志》載:“民間以是日有事于祖祠”,時至今日,有些地區立春還保留著要祭祀祖先的習俗。當然,祭祀少不了需要準備供奉祖先的食品。河南《汝陽縣志》載:“設春宴,啖春餅,薦卜、梨。”古時臨潁縣(今漯河市)把立春祭祀稱為“咬春”。古代習俗中,立春這一天忌吃葷,以表達對耕牛,五禽和各種動物的尊重。傳至今天,有的地方仍習慣多用蘿卜或生菜和多種辛辣味的菜拼成“五辛盤”;用菜做餡,小麥面做皮,做成的鋪蓋卷形狀的食品稱為“春卷”,稱吃這樣的食品為“咬春”或“吃春盤”。也有不少的地方在這一天,吃用素餡包的餃子,也稱為“咬春”。
不僅如此,立春還流傳著許多禁忌,不能懶惰、不能吵架……春天已經到來,寒意漸漸退去,立春寓言著萬物復蘇,而這些充滿儀式感的立春民俗都在表達著中國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向往和追求。
楊 淼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