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讓火草織布技藝煥發生機
時間:2023-04-06 03:19:11 來源:農民文摘 作者: 字號:【

  作為云南省級非遺保護項目,火草紡織技藝一度處于產品形態遠離現代生活、技藝走向消失、傳承發展難以為繼等狀況。近年來,在云南綠野經貿有限公司創始人李蓉麗的創新設計下,火草文創產品開始走出國門,讓這種曾瀕臨失傳的技藝煥發出新的生機。

  讓云南元素走向世界

  20多年前,李蓉麗帶著一腔熱血投入民族藝術品創意設計中,從事民族服飾設計和制作工作,并創辦了云南綠野經貿有限公司。

  當時,年輕的李蓉麗有著一個遠大的夢想——讓云南元素從深山走向世界。在旁人看來,這個夢想近乎天方夜譚。“大多數具有民族傳統文化的東西,因在現代生活中缺乏使用場景,產品形態與現代人的審美不符,所以市場接受度并不高。”李蓉麗說。

  如何既保留民族元素,又結合現代人的審美進行產品設計創作?李蓉麗走入深山之中,足跡遍布文山、麗江、大理、紅河等地。遇到有特色的圖案、繡片,她就保存起來,結合現代的時尚元素加以設計。

  經過10余年的努力,2010年,李蓉麗被評為云南省工藝美術大師,其代表作植物染織系列布藝工藝品《祖母的廚房》,獲世界手工藝理事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世界杰出手工藝徽章”認證,這是全球手工藝界較高的官方認證。

  2012年,李蓉麗創辦昆明玖雍民族文化創意產品有限公司。幾年間,她帶領團隊開發出數十款具有民族元素又備受市場歡迎的產品,公司產值逐年攀升,2017年成為規模以上企業。

  挽救瀕臨失傳的火草紡織技藝

  2017年,在朋友的大力推薦下,火草走進了李蓉麗的視野。火草是生長在我國西南地區箐溝和山坡上的一種草本植物,少數民族制作和使用火草歷史悠久。火草一直是云南納西族、彝族、白族、傈僳族、苗族等少數民族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他們把火草葉片背面的絨毛纖維撕下來捻線織布,制成各式各樣的衣服。

  為了探究火草紡織技藝,李蓉麗到昆明周邊彝族、苗族等聚居地走訪調研。然而,讓她遺憾的是,懂這門技藝的人寥寥無幾。

  “在昆明市五華區西翥街道瓦恭社區,僅有個別80多歲的老人會這門技藝。在更多的地方,這項技藝瀕臨失傳,很多曾經紡織火草布的架子被丟棄在門外。”這項非遺保護項目的衰敗讓李蓉麗痛惜不已。

  后來借著英國手工藝協會選派手工紡織專家來到云南的契機,李蓉麗與他們一起開展火草手工紡織技藝培訓,并對火草紡織技藝進行改良,創新研發出新產品。

  在大家的通力合作下,2018年,昆明玖雍民族文化創意產品有限公司開發的火草產品獲得兩項由世界手工藝理事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世界杰出手工藝徽章”認證。有了榮譽加持,火草織成的圍巾等產品得以遠銷歐美市場。

  打造火草文化產業鏈

  近年來,野生的火草越來越少,加之火草布僅能手工紡織,因其成本高,產品售價也高。“要挖掘這門技藝的更多潛能,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李蓉麗說。

  為了持續推廣火草文化,李蓉麗萌生出一個頗為大膽的想法——打造一條集火草種植、紡織紗線、產品設計的火草文化發展產業鏈。

  在此過程中,李蓉麗找到東華大學紡織和機械制造方面的專家,研究火草的纖維,改良火草的紡織技藝。她還多次到林業和草原、農業農村等相關部門尋求人工種植火草的方法。

  2018年,李蓉麗在瓦恭社區租下5畝地種植火草。然而,種植過程并不順利。第一年,成功育種育苗,但移栽后遭遇一場大雨,幼苗受損嚴重。第二年,部分火草長勢較好。第三年,火草長出來了,但葉片很小,絨毛纖維撕不下來。

  火草的人工種植難度超出預期,但李蓉麗并沒有放棄,她說:“今年我們與一家農業科技公司合作,火草長勢越來越好,我相信一定能成功。”

  “火草是一種古老的‘新’材料。”東華大學紡織專家程隆棣告訴李蓉麗,火草纖維比蠶絲纖維還要細,非常柔軟,親膚性好;火草纖維構造與羊絨相似,其保暖性好,并且火草纖維還有較好的抑菌效果。

  火草的研究成果讓李蓉麗喜出望外,更加堅定了她發展火草產業的信心。(楊錫暢)

  摘自《致富天地》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