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因為日本是一個島國,四面環海,更或許因為這個國家天災頻發,“生存本領”便成了每一個人從懂事起就要面對的課題。除了在日常生活中能夠“自己照顧自己”,災害發生時也能發揮自救能力,是日本學校教育著力培養的目標。
日本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上有一個嚴格的規定,即每隔一段距離就須設置一個避難所。東京都的規定是,居民區與最近一個避難所的距離,最遠不得超出3千米。如果居住在城區的話,1千米內大致會有一個避難所。只是,對1~3歲的孩子而言,1千米可算是長途了。因此,保育園或幼兒園平時帶領孩子出去散步的時候,很留意讓孩子們記住去避難所的路,有時還故意讓孩子們領著老師走。
2~3歲的娃,剛剛涉世就不得不直面生存的挑戰、大自然的威猛和生命的脆弱。有時候,看著那些不知發生了什么事、搞不明白何謂“訓練”、真以為天塌下來了的孩子,被老師的叫聲、園內的廣播聲嚇得魂不附體、邊哭邊避難,心里著實五味雜陳。
不過話說回來,所謂“防災訓練”,要的就是這個效果:以假當真。要是根本不信會有地震發生而敷衍了事的話,訓練也就失去意義了。想來,日本人普遍處亂不驚,大約跟自小就接受“死里逃生”的防災訓練大有關系。
日本經過千百年的歷練,已經生成了一套完善的防災體系。而作為災難和生存教育的鋪墊,小學階段培養學生動手能力、讓學生掌握衣食住行基本技能,也成為小學教育的硬性要求。
日本人升入小學后,得學會針線活兒、開火燒飯、擦地洗衣、衣物換季整理、鋸木搭棚、查看地圖、游泳,還得掌握種植蔬菜的基本知識。
日本的小學是六年制義務教育,每個學校都設有“家庭科”這樣一門科目,并設一間很大的“調理室”,也就是廚房,操作臺按照孩子們的身高標準設計得相對低矮,煤氣、菜刀、鍋碗瓢盆也一應俱全。烹飪實習一般從三年級開始,也就是說,9歲的孩子需要掌握怎么開火關火、洗菜切菜、做飯。當然,這一教育的目的是培養生存能力而非提升烹飪水平,因此,做的飯菜大都不復雜,只是家常菜式。另外,孩子們在家庭科里還需要學習縫紉技術,包括女紅和縫紉機兩種。到了高年級,就得學習木工活兒了,男女都要學會如何用鋸子鋸木頭,然后用鋸出來的木板做出小板凳、小椅子、小書架等物品。(盧 尤)
摘自《日本的細節2》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