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省邯鄲市雞澤縣黃溝小麥種植基地,大型噴灌農機具在田間作業。當前,正是抓好春季田間管理、促進苗情轉化升級的關鍵時期。
農技人員活躍在田間地頭
“由于這個地塊沒有澆越冬水,土壤墑情不足,建議小麥返青后加強肥水管理。”在臨漳縣狄邱鄉王莊村的麥田里,糧食生產科技專員呂美宏正給鄉親們講解小麥管理注意事項。
連日來,邯鄲各級農業技術人員活躍在田間地頭,指導農民科學開展春耕春管。以市縣鄉農技人員為主體,吸納科研院所、涉農高校專家、特聘農技員、鄉土專家等,組建糧食生產科技專員隊伍,在16個產糧大縣每個縣組建由10名以上專家組成的糧食生產科技服務專家團隊,在194個鄉鎮設立科技服務站,在4955個行政村每村選派一名糧食生產科技專員,為農戶提供農業生產全程技術指導。
“今年全市一二類壯苗占小麥種植總面積的89.2%,整體苗情接近常年。”邯鄲市農業農村局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段美生介紹,雖然去年冬季降水偏少,但由于播種基礎良好,底墑充足,澆凍水面積大,大部分麥田墑情較為適宜,但也存在部分麥田發生輕度凍害等問題。“通過實地查看,這些發生輕度凍害地塊的小麥心葉、分蘗沒有受到影響,通過加強春管,對小麥后期生長影響不大。”
農資準備充裕配送快捷
春耕備耕,農資先行。前不久,武安市大同鎮馬會村農場1400畝農田使用的高磷復合肥等肥料陸續運達。“微信群里說明品種、數量,送貨上門,不用自己跑腿。”馬會村種植大戶盧紅杰說。
在大同鎮供銷社倉庫,春耕所需的各類農資品種齊全,一批批農資裝車后被運送至各村農資站,現場卻見不到一名買家。
“我們把種糧大戶都拉進微信群,農資價格公開透明,質量有保障,農民有啥需求,我們馬上辦。”武安市供銷社黨組書記高記斌介紹,為打通農資供應服務“最后一公里”,他們以農資配送中心為依托、309家農資經營網點為載體,采取“淡儲旺銷”模式,穩定節后農資市場價格。同時,在西部山區偏遠村莊設立供銷農資間,提供預約訂貨、送貨上門、拆整賣零等服務,讓山區群眾不出村就能買到質優價廉的農資。
武安市供銷社是邯鄲供銷合作系統助力春耕的一個縮影。
堅持源頭把關,邯鄲市供銷社系統各農資網點堅持三證不齊全、質量不達標、渠道不正規的農資絕不購進原則,嚴把進貨渠道,保證農資質量。同時,發揮供銷系統經營網點覆蓋廣的優勢,為群眾提供信息咨詢、技術指導、測土配方等服務。各縣(市、區)采取集中采購、統一配送方式,構建“龍頭公司+縣級農資配送中心+基層社+農資超市+村級農資站”的農資連鎖經營網絡,保障春耕農資穩定供應。
科技讓種地變得更輕松
無人機多光譜遙感診斷苗情,土壤墑情儀精準測定麥田墑情……最近,在曲周縣付莊村,中國農業大學曲周實驗站工作人員通過采集相關數據,指導農戶科學開展冬小麥田間管理。
“全縣種植小麥42萬畝,經過數據分析,給不同土質、不同苗情的小麥精準開方。”曲周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李富國介紹,該局組織縣鄉兩級農業技術員、中國農業大學學生,攜帶監測、分析儀器百余臺,分組到鄉村提供農田管理技術服務。
“按照提示,我家種植的300畝小麥已完成鎮壓,實現了促壯保墑。”點開手機上的中化MAP智農APP,魏縣北臺頭鄉喬小莊村種糧大戶王希成說:“馬上到一噴三防關鍵期,系統通過線上遙感監測、線下農藝師巡田,為科學種糧上了雙保險。”
在魏縣中化MAP智慧云服務中心,智慧農業服務平臺顯示屏上,以服務中心為原點,智農“云監管”輻射了方圓50公里內的300多家家庭農場。
中化農業邯鄲區域經理許強介紹,MAP即現代農業技術服務平臺,大屏展示的“云監管”,是中化農業自主研發的智農APP的功能之一。依托衛星遙感技術、農業大數據和信息系統,農戶通過手機軟件可遠程管理農場,及時了解天氣預報、病蟲害預警,接收關鍵農事提醒等。
“隨著技術不斷升級,未來種地將變得更輕松更智慧。”許強表示,通過中化MAP智慧云服務系統,所有線上農戶能一鍵呼叫農藝師。此外,在普惠金融、訂單對接等方面,該系統均能提供相關服務。
(陳 正 白增安)
摘自《河北日報》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