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國一些地方出現了不明原因引起的咳嗽、發(fā)熱以及肺部感染的病例報告。上述患者在自行服藥后病情并未改善,后經醫(yī)生確診為鸚鵡熱。
鸚鵡熱是一種由鸚鵡熱衣原體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鸚鵡熱衣原體主要寄生于鸚鵡、鴿子、雞鴨等鳥類和禽類體內,會通過空氣、病鳥分泌物、排泄物、飛沫以及塵土傳播。人類一旦接觸了感染鸚鵡熱的鳥類或禽類的分泌物、糞便等就可能發(fā)病。
鸚鵡熱衣原體進入人體后會侵害易感細胞,釋放有毒物質。這些物質通過血液擴散至全身各部位,對肺部、心臟、腎臟以及神經系統和消化系統造成損傷。鸚鵡熱潛伏期一般為7~14天,有時會更長,發(fā)病初期臨床癥狀比較隱匿,不易識別。其主要癥狀為頭痛、肌肉疼痛、畏寒、發(fā)熱,隨后出現咳嗽、咳痰、呼吸困難,嚴重時會出現器官壞死和大面積感染,危及生命。
資料顯示,鸚鵡熱與流感雖然癥狀相似,但在發(fā)病機制等方面仍有區(qū)別。鸚鵡熱是由衣原體導致,而流感則由病毒引起。從傳染性來說,鸚鵡熱要遠遠弱于流感。致病因素的差異也決定二者需采用各自不同的治療方案。另外,從臨床癥狀上看,鸚鵡熱的主要表現是高熱、肌肉酸痛等,而流感的主要表現為急性呼吸道癥狀。
現有鸚鵡熱感染情況表明,確診患者多為鳥商、鳥類飼養(yǎng)員等與鳥類接觸頻繁的人群。當前正是鸚鵡熱流行季節(jié),如果有飼養(yǎng)鳥類、禽類,或近期與鳥類、禽類有接觸史的人,出現發(fā)熱時需要警惕,應及時就醫(yī)。
得了鸚鵡熱不可怕,臨床上已經有較為成熟的治療方案。患者在急性期應注意隔離,同時進行有針對性的抗感染治療。四環(huán)素類、喹諾酮類以及大環(huán)內酯類藥物都對鸚鵡熱有很好的治療效果。通常情況下,藥物干預后2~3天癥狀會有所緩解,但仍需堅持治療3周左右才能完全康復。同時,針對因感染造成的器官損傷也應進行對癥治療,恢復呼吸系統、心臟、腎臟的正常功能。當然,保證充足的營養(yǎng)攝入也是治療的關鍵。
鸚鵡熱人傳人的現象十分少見,且確診后有成熟的治療方案,公眾只需做好防護即可,不必太過擔心。
(朱 璽)
摘自《科技日報》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