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5歲的王明松,是云南省普洱市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德化鎮荒田村人。自打他記事開始,就跟著父母種茶、采茶、制茶,茶葉是他家的主要經濟來源之一。
“雖然茶葉是村里老百姓的主要收入來源,但價格低。”王明松說。種茶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那時候為了降本增效,大部分村民都會選擇使用除草劑和農藥。
基于父輩的種茶模式和當時的認知,那時候的王明松并沒有多想。2006年,王明松高中畢業,考上大學來到了省城昆明。隨著專業知識的學習,王明松的眼界不斷拓寬,回鄉種植有機茶也就成了他的奮斗目標。
“我在大學學習的是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第一次知道‘有機食品’的概念,當時就萌生了回鄉種植有機茶的想法。”王明松說。他回鄉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想改變家鄉原有的生產加工模式,走有機茶的發展道路。“但這個想法,之前一直不敢和大家說。”
選擇道路
2008年7月,王明松大學畢業,拖著幾箱子茶學專業的書籍回到了荒田村。回村的第一件事,就是動員鄉親們跟他一起種有機茶。
然而,事情遠遠沒有王明松想的那么簡單。面對村民們的不理解,王明松只好跑到村委會,將村里閑置了多年的茶廠承包下來,又跟村民租了20畝茶地,其中10畝在茶廠附近,另有10畝分散在其他3個村民小組。
“想要改變傳統的種植模式和固化的思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我必須先帶個頭。”王明松說。在茶廠附近租茶地,主要是為了方便試種,分散在3個村民小組租茶地,想起一個示范作用。
王明松介紹,雖然他學的不是茶學專業,但在學校時,他利用業余時間把茶學專業的書籍都讀了三四遍,現在終于派上了用場。“茶葉生物化學、茶樹栽培技術、茶葉采摘與加工……都沒白學。”
回村后,王明松把租來的20畝茶地全部按照有機茶的標準和要求去種植,用生物防治替代農藥、用農家肥替代化肥、用人工除草……
“有機種植,主要是人工成本高。”王明松掰指一算,人工除草、修枝管理、施農家肥、采摘……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大量的工人,一年倒騰下來,成本增加了五分之二。
“再難也要堅持下去!”王明松內心篤定,他一邊堅持種植有機茶,一邊跑到西雙版納勐海等地,用創業貸款資金做起了茶葉的生意,一邊用賺取的利潤補貼種植有機茶的虧空,不斷發展壯大。
“雖然沒有取得有機認證,但那些一開始就按照有機茶標準管理的茶園,三年后的鮮葉價格就比普通茶園的高出不少。”王明松笑著說。
在王明松的示范引領下,村民們逐步見到了實效。2016年,在當地黨委政府的扶持下,王明松成立了寧洱德化荒田大樹茶園專業合作社,對合作社茶園進行留養改造,通過綠色防控、科學管理,提升茶葉品質,打造本土茶葉品牌,逐漸走上了有機種植、標準化管理的發展道路。
經過十多年的堅持,2021年2月,合作社的716畝茶地獲得了有機認證,當年春茶一上市,獲得認證的有機茶單鮮葉就賣到了25元每公斤。
開始改變
產量不變,產值翻好幾倍。經過幾年的發展,王明松的“有機茶”不時在村里成為茶余飯后的話題,此前不愿種有機茶的村民,也紛紛效仿,跟著王明松種起了有機茶。
今年57歲的李朝芝,是村里第一批跟著王明松“吃螃蟹”的茶農。“我家種了8畝,現在全是有機茶。”李朝芝介紹,2021年以前,雖然沒有獲得有機認證,但他們一直按照有機茶的標準和要求去管理,每公斤可以達到20元左右。自從獲得有機認證后,鮮葉每公斤可以買到25元,高的時候30元,比那些普通的翻了好幾個倍。
眼見有機茶前景好,村里越來越多的茶農都想跟著王明松一塊發展。經過十來年的時間,王明松已是村里的種茶大戶,除了2009年租的20畝茶地外,幾年間又陸續租了280畝茶地,全部進行生態留養和有機改造。
同時,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幫扶下,王明松還帶領大家在茶樹下發展“茶菇、茶藥、茶雞”等立體式種植養殖產業,不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還幫助群眾拓寬了致富路子。
雖說德化鎮荒田村的茶葉種植歷史悠久,但前些年卻因加工粗糙、技術落后,未能形成標準化、品牌化的生產,難以在市場打響名聲。
“想要靠這片葉子致富家鄉百姓,光在大山里埋頭苦干可不行,還是得走出去。”王明松說。合作社成立的第二年,他就到上海考察,開了一家茶莊。“我想讓好茶走出大山,走向更大的市場。”
持續發展
因為心中有夢,王明松一直堅持。與十多年前相比,雖說現在的茶葉價格翻了幾番,但王明松覺得還有空間。“10多年前,一畝茶的產值在1000元左右,現在達到了4000元左右,但我覺得畝產值可以做到5000元。”王明松胸有成竹地說。
“就目前來看,產量很難再突破,畢竟我們不用農藥,但加工技術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王明松說。最近幾年他一直在想辦法提升茶葉品質,同時根據前端市場的反饋開發新的產品,且目前成效初顯。
“我在上海開店的目的,就是為了及時掌握前端市場情況,市場需要什么樣的產品,我們就生產什么樣的產品。”王明松說。近年來,白茶比較受歡迎,特別是北京和上海,是兩個很大的市場。通過幾年的研發,他們也做出了白茶。
王明松介紹,與普洱茶、紅茶、綠茶相比,白茶的加工工藝更為講究,特別是在陰干環節,既要保障鮮葉能快速脫水,又不能讓它發酵,這個度很難掌握。
不管是開發新產品,還是提升加工的技術,王明松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提高畝產值。“通過加工技術的提升和新產品的研發,目前試驗田已實現了這個目標,預計再過三年,合作社大部分茶地都能實現畝產達到5000元的目標。”王明松說。
(虎遵會)
摘自人民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