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中國農村網 > 文化生活

說說拍馬屁

2023-09-13 14:22:21       來源:農民文摘    作者:

  

  據說拍馬屁一詞源于元代。蒙古族人愛馬,牽馬出行路遇街坊四鄰、熟悉面孔,總不免互相拍拍對方馬的臀部,摸摸膘情,然后便一番夸贊:好馬!好馬!日子久了,習以為常,無論馬的好壞膘情如何,一律稱好馬,大多成了敷衍。也可以說是打招呼、問候的禮儀,可能和清朝的老爺們見面彎腰一只胳膊下垂,身子傾斜著說句您老吉祥差不多的意思,沒有人當真的。至于這個詞什么時候變成了今天我們理解的,為了討好別人,不顧客觀事實,一味奉承甚至諂媚的意思,已無從考證,實際上也沒有考證的必要了。

  然而從拍馬屁詞義演變的角度看,倒是有三點比較重要:一是從拍與被拍角色上看,存在著社會地位、等級上的差異,這與原始的街坊四鄰、親朋好友相互之間拍馬屁股的情形有根本的不同。拍馬屁的一般表現是下級拍上級,晚輩拍長輩,學生拍老師,沒權勢的拍有權勢的,位卑的拍位尊的,絕沒有反向操作。當然,這也是就相對關系而言的,也就是說人際地位雖有差距,但是還能夠得著。這個很好理解,一個普通的草民幾乎沒有可能拍到皇帝。二是拍馬屁既包括說話,也包括辦事,以唱贊歌、說好話為主,重要的標志是兩者存在著利益交換。特別是拍人的,一般有直接的、明確的目的,要么是求獲得好感,要么是想得到重用,至少是讓對方留下好印象,為今后的提攜、引薦創造條件。拍馬者以花言巧語獲得機會,被拍者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再加上兩者位置上的差異,像極了現實生活中的行賄受賄。正因為如此,有人把拍馬屁稱為精神賄賂。三是拍馬屁成功率無從計算,但可以確定它是雙刃劍,拍得好,效率倍增,拍不好,事與愿違。這要看拍術是否精當,被拍人的當時心境如何。歷史上有不少拍馬屁成功的案例,也有一些慘痛失敗的教訓。所以有人說,拍馬屁是個技術活。善于察言觀色、投其所好、見風使舵、巧舌如簧,乃至大言不慚、厚顏無恥、指鹿為馬、翻云覆雨等等都是必備的技巧和心理素質。我們熟知的清代重臣和珅,在影視作品中就是這樣的小人。殊不知和珅也是博學多才,文采飛揚的人物,對圣上的脾氣秉性、興趣愛好乃至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樂都了然于胸,也只有才華橫溢,才能把拍馬術提高到爐火純青、登峰造極的高度。

  話說回來,拍馬屁的詞匯雖然產生于元代,但拍馬屁現象的出現卻要早很多。孔子的《論語·學而》中就有“巧言令色,鮮矣仁”的表述。巧言令色本身就有花言巧語討人喜歡的意思,用在官場和商場上,跟拍馬屁差不多。最古老的真實典型案例無據可查,三國時期有個諸葛恪倒是值得一提。諸葛恪的父親諸葛瑾與諸葛亮是親兄弟,跟著孫權混日子,諸葛亮則隨著劉備打江山,各為其主。一日,孫權遇到諸葛恪,問了他一個問題,你父親與你叔父比哪個牛?諸葛恪不假思索,果斷回答:當然是我老爸牛!孫權十分詫異。要知道,諸葛亮文韜武略是蓋世奇才,上知天文,下曉地理,比諸葛瑾不知強了多少,這小子昏頭了吧?孫權接著又問,你說你老爸牛,牛在哪里?諸葛恪從容答道,我老爸知道應該跟著誰干。好家伙,這馬屁拍得果然滴水不漏,有水平!就這句話換來了一個大將軍的位置。所以網上評價,諸葛恪拍馬屁古今第一。

  唐朝詩歌盛行,千古詩篇留下不少,其中就有拍馬屁的佳作,傳頌至今。當時有一類詩叫做干謁詩,就是那些懷才不遇的詩人為求舉薦寫給高級官員的,其中孟浩然就有一首《臨洞庭湖上張丞相》非常有名: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不得不說,這詩寫得太好了。描繪洞庭湖的壯麗景色,表達被推薦的迫切心情,不動聲色,不留痕跡,絕不張狂,十分得體。這位張丞相就是張九齡,也是個詩人大家,自然識貨,深諳孟浩然才華出眾,聽得出詩中弦外之音,結果孟浩然成功上位。唐朝還有一位寫干謁詩出名的,人名氣不大,叫朱慶余。他寫的《近試上張籍水部》是選進《唐詩三百首》的:

  昨夜洞房停紅燭,

  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

  畫眉深淺入時無。

  人家要官不是理直氣壯,倒有志在必得,開口求人小鹿直撞,心頭忐忑,臊眉搭眼的,楚楚可憐,怕是誰見了都想幫他一把。當然,大唐最會拍的非詩仙李白先生莫屬: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

  會向瑤臺月下逢。

  這也太絕了,楊貴妃再漂亮,不至于云彩想成為她的衣裳,花兒也要開成她的臉蛋兒吧,有群玉作證,這就是瑤臺月下逢仙女啊,想想看,如若詩仙大咖給你寫一首這樣的贊美詩,還不樂死你。怪不得李白敢讓高力士脫靴子,天子呼來不上船呢!

  通常認為,拍馬屁的大都是阿諛奉承奴顏婢膝的小人,坦坦蕩蕩的君子是不屑做這種事的,其實不然。拍馬屁是一種討好別人,有利自己的行為,很多人都會有意無意地陷入其中。特別是為了避害,拍拍馬屁有時是不得已而為之。愛好書法的人大都知道唐代大書法家歐陽詢,他書寫的《九成宮醴泉銘》,冠絕楷體。而這個銘文的撰稿人更有名氣,就是諍臣魏徵。魏徵與李世民搭檔,君臣多有齟齬,但尚能和諧共處。他寫的《諫太宗十思疏》,基本上是李世民的緊箍咒,敢這么寫,不僅是有膽魄,更多的是有把握。魏徵知道李世民心胸開闊,是有雅量的開明君子,所以敢說。但魏徵也絕不是一味撒野,胡說亂說,他是很講分寸的。如果整天臉紅脖子粗地與皇上硬杠,果真如此,魏徵有十顆腦袋也不夠砍的。我學書法臨摹《九成宮醴泉銘》不下百遍,一開始就是臨帖看字,不看內容,寫得多了,便漸漸了解了內容。這個銘文其實就是歌頌李世民有才有德,天人感應而在九成宮發現醴泉的紀念文章,文中贊頌、溢美之詞所在多有,吹捧李世民是很露骨、很夸張的。在此不一一列舉,有興趣的可以去看一看。

  一般說來,拍馬屁不見得回回有立竿見影的成效,但由于成本低廉甚至幾乎沒有成本,所以很多人趨之若鶩。有人做過研究,認為忠言逆耳、良藥苦口是普遍的規律,然而喜歡聽贊揚奉承的話語是人的天性,哪個喜歡當面和你作對,嘴上絕不饒人的苦主呢。而當面奉承一般不會被駁回,即使是極不贊成阿諛奉承的人也難以逃脫被拍馬屁的舒適感。清代大才子袁枚,少年聰慧,稟賦過人,二十四歲就官拜七品縣令。赴任之前,袁枚去向他的老恩師——清乾隆年間的名臣尹文端辭行。尹文端問:“你此去赴任,都準備了些什么?”袁枚老老實實地回答:“學生也沒有準備什么。就準備了一百頂高帽子。”尹文端一聽就有些不高興,說:“你年紀輕輕,怎么能搞這一套,還是要研究勤政務實呀!”袁枚說:“老師您有所不知。如今社會上的人大都喜歡戴高帽子,像您老人家這樣不喜歡戴高帽子的人真是鳳毛麟角呀!”老師聽聞此言,滿臉是笑。據說袁枚在當天的日記中寫道:現在高帽子已經送出去一頂,還剩九十九頂了。看來一百頂高帽子是遠遠不夠的。

  拍馬屁收益大,風險小,屢屢得手。但也不得不說,凡事有利就有弊,拍馬屁拍到馬蹄子上丟了小命也是有的。我國歷代君王中僅有一位獨眼皇帝——梁元帝蕭繹。這個蕭皇帝學問淵博,性情怪異,很多大臣都怕他。有一天蕭皇帝心血來潮,帶著大臣們到江邊游玩。當君臣盡情泛舟在煙波縹緲的水上時,有一位大臣看著皇帝心情大好,便趁機拍起了馬屁,吟誦道:“陛下您今天臨幸江邊,真是帝子降兮北渚啊!”這原本是屈原《九歌》里的詩句,大臣雖然有點賣弄,但主要還是頌揚。結果蕭繹聽了非但沒有高興,反而登時變色:你是笑話朕的眼睛吧?原來,屈原原詩的下一句是“目眇眇兮愁予”。巧的是“眇”字在古代有瞎眼的意思,蕭繹很自然地認為這大臣是在嘲笑自己是獨眼龍,一怒之下直接下令削了他的腦袋。估計這老哥被殺時心里也是崩潰的,沒辦法,誰讓蕭繹讀過的書比你還多呢?由此可見拍馬屁必須得提前知道被拍者的敏感點和忌諱點。

  不過,這位大臣拍馬屁喪命還算有文化,可笑的是有的拍馬屁者愚不可及。我在網上就看到過這樣的故事。說某地有兩個人為博取一單位領導的賞識,多次盜竊該領導家族的祖墳尸骨并藏匿,打算等該領導發現祖墳失竊時再現身,以細細查找、尋得被盜尸骨為由來“立功”。最后的結果不出意外,兩人因涉嫌盜竊尸骨罪被檢察機關向法院提起公訴。挖人祖墳等待邀功,這腦袋不止搭錯了一根筋啊!

  

 

 


中國農村網
責任編輯: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