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大棚里種出富民棗
時間:2023-12-06 15:18:04 來源:農民文摘 作者:馮亞飛 王 麗 字號:【

  郭寧出生于1987年,是山東省濱州市沾化區下河鄉東張村的一位棗農,有著20年種植冬棗經驗的他,曾榮獲沾化區第三屆大棚冬棗棗王爭霸賽原生態冬棗“棗王”。

  從“大田”到“大棚”

  2003年在家待業的郭寧不顧家人反對,跟著有著多年種植經驗的大伯種植冬棗。從小生長在冬棗園,郭寧對棗樹的剪枝、拉枝、清園、抹芽、開甲、坐果期管理等環節的技術信手拈來,他管理的2畝冬棗喜獲豐收,讓他堅定了種植冬棗的信心。

  2005年,同樣是冬棗種植村的青城村首個冬棗大棚建成,村委會主任李勝田投資6000元建設占地6畝的3個簡單的冬棗大棚,大棚建成后,冬棗不僅品質提高,而且上市期提前了20天左右,較大田冬棗增收一倍。再加上當年大風惡劣天氣特別多,大田里滿地是棗,而大棚冬棗卻沒有很大損失。這讓郭寧觸動很大,幾年來種植冬棗收益雖然不錯,但“靠天吃飯”畢竟是有風險的。

  經過反復思考,2009年郭寧投資14000元建設了2畝冬棗大棚,但由于缺乏種植經驗和管理技術,收入并不理想。但郭寧并不灰心,當年繼續投資建設了4畝大棚,每畝收益達15000元。高品質的冬棗吸引了河口、利津等周邊縣區諸多顧客,銷路不愁。

  郭寧的冬棗大棚棚高3.5米,有利于防風抗災,棚膜兼具防雨功能,解決了冬棗成熟期遇雨裂果問題。棚頂坡度較緩,有利于留存雨水,雨水通過固定鋼絲流入棚內,可以提升棚內土壤水分。果大皮薄品質優良。因大棚冬棗果實生育期長,晝夜溫差大,營養積累多,所以個大、味甜,口感明顯好于露地冬棗。再加上下河鄉坐落于黃河故道,土質為砂質土壤和堿性土質,適合冬棗樹種植,冬棗色澤光潤、果形漂亮、口感酥脆,提前20天上市。2012年郭寧將20畝冬棗園全部改為大棚種植。

  種出“好棗”才能賣出好價格

  2014年開始,郭寧每年都要驅車1000公里到陜西大荔、河北黃驊等地參觀學習。陜西大荔的設施大棚在3月份便開始坐果,6月份逐漸上市,每畝產量3000斤,收入100000元,這讓他感到震撼。

  2022年沾化區開展冬棗“雙增雙提”工程,讓郭寧燃起發展設施大棚的火苗。2023年3月與下河鄉分管農業負責人共同到陜西大荔參觀學習,經過多次協調溝通,終于示范園開始開工建設,并以“郭寧”命名。示范園總投資160余萬元,新建雙面坡棉被棚、單面坡棉被坑棚,增高、更換全鋼結構棚頂和新換大棚膜20余畝,嫁接改良“沾冬2號”10畝,對大棚基礎設施進行高標準提升。園區內配套水肥一體化設施,實現節水節電資源節約化。科學管控實現綠色化,通過推廣新技術集成應用、新模式栽培管理,減少農藥使用率,實現生態環境“減負”目標。冬棗園內大力推廣水肥一體化、“深開溝”沃土工程等10項新技術,推進安裝殺蟲燈、黏蟲板、黏蟲膠、無紡布等綠色防控措施應用,助推冬棗品質不斷提升。同時,示范園的打造更成為棗農重要的培訓基地,為棗農提供了學習交流的場地,冬棗的花期、坐果期和成熟期等關鍵時期,鄰村及周邊鄉鎮棗農都會來跟郭寧學習交流,郭寧也成為當地名副其實的“土專家”。

  “休閑旅游+訂單農業”共富來敲門

  作為一名創業致富能手、共產黨員,在產業升級上,郭寧先行一步、先試一批,在生產技術上先行探索,成立了沾化區二河灘大棚冬棗專業合作社,取名源自冬棗園坐落在黃河故道“二河灘”,采取“合作社+農戶”的方式,2022年開始主要是發展“休閑旅游+訂單農業”的模式,積極推廣設施大棚,帶動棗農抱團發展、實現增收致富。

  由于冬棗品質好吸引了周邊縣區諸多游客節假日來采摘,同時,通過微信、直播帶貨、超市直購等預定訂單,2022年,郭寧通過訂單銷售50000斤冬棗,均價在15元每斤,每畝銷售收入達2.5萬元。“線上銷售最主要的是冬棗的品質,不管是發5斤還是10斤,我們合作社的會員都是本著挑選品質最佳的棗,堅決杜絕采青賣青現象。”沾化區二河灘大棚冬棗專業合作社成立以來,共吸納棗農22戶,2022年助農增收600萬元。

  除了郭寧之外,沾化區還有許多青年返鄉創業、推動產業發展的代表,泊頭鎮朱圈村隆寬哲也是其中一位,自大學畢業后,他義無反顧的投入到了鄉村振興的行列中,創辦冬棗合作社帶頭建大棚、改品種,在他的帶動下,朱圈村成了遠近聞名的“沾冬2號種植專業村”,每公斤冬棗40元到80元之間,是市場價格的5倍以上,帶領全村棗農走上了致富路。人才聚則鄉村興,青年來則活力強。正是由于這些青年人才的助力,產業活力才更為強勁,一幅幅鄉村振興的美好畫卷在青年人的努力下正徐徐展開……

  (馮亞飛 山東省濱州市沾化區下河鄉政府信息室主任;王麗 山東省濱州市沾化區沾化冬棗產業發展中心農藝師)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