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受全球經濟疲軟、地區沖突頻發、極端天氣事件等因素影響,全球糧食價格一路攀升。不少人擔憂,全球糧食安全危機恐再次加劇。
主要糧食價格上漲
7月17日,俄羅斯宣布黑海港口農產品外運協議效力中止,引發國際社會廣泛關注。
自烏克蘭危機2022年2月升級以來,俄羅斯和烏克蘭經黑海港口的農產品出口受到干擾。2022年7月22日,在土耳其和聯合國的斡旋下,俄烏雙方簽署了黑海港口農產品外運協議,以確保雙方的糧食和化肥順利進入國際市場。該協議在2022年11月、今年3月和5月三度延長,于7月17日到期。
黑海運糧協議影響多國糧食進口。據聯合國估計,自2022年7月簽署以來,該協議允許超過3200萬噸糧食大宗商品從烏克蘭黑海的3個港口出口到45個國家和地區。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將該協議稱為全球糧食安全的生命線。在糧食生產和供應受到地緣沖突、氣候變化、能源價格等因素干擾之際,該協議曾幫助糧食價格下降超20%。
與此同時,極端氣候等因素正在增加糧食生產的不確定性。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東南亞地區今年4月以來出現持續高溫干旱天氣,泰國、越南等主要大米出口國下調年內大米出口量預期。國際評級機構惠譽認為,全球大米產量可能在2023年創下20年來的新低。
干旱不僅會導致糧食減產,更為糧食價格大幅上漲提供了支撐。今年以來,與惡劣天氣相關的事件已經推高了部分農產品的價格。例如,糖和可可期貨上漲了20%以上,受飼料價格影響,豬、牛等牲畜價格也大幅走高,美國牛肉產品價格上漲超30%。
糧食體系亟待轉型
國際社會普遍認為,當前全球糧食危機的主要癥結在于全球糧食分配不均衡,糧食資源在不同國家和地區間存在巨大落差。
過去幾十年,全球有近80%的谷物生產集中在十幾個國家。這種糧食出口國相對集中、進口國則比較分散的供需格局,使得國際糧食市場極易受到疫情、地緣沖突等因素影響,加大了糧食的不安全程度。
在多重因素持續影響下,連接全球糧食生產與需求的供應鏈屢屢中斷,保障供應鏈暢通的國際合作機制受阻,由此造成全球糧食價格一路飆升,許多高度依賴糧食進口的國家只能“望糧興嘆”。
糧食安全問題不僅關乎口糧,更涉及世界經濟發展、地區國家穩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報告提出,全球糧食價格上漲對中低收入國家沖擊更大,進口能源和化肥費用的增長可能迫使一些國家減少投入,進而導致農業生產力下降、國內糧食供應減少,這又進一步加深了這些國家發生糧食和能源危機的可能性。
面對種種嚴峻考驗,現有的全球糧食體系難以合理有效運轉,推進糧食體系轉型勢在必行。最近,在聯合國糧食體系峰會階段成果總結推進大會上,各方代表紛紛呼吁推動建設一個更高效、更包容、更有韌性、更可持續的糧食體系。
協同行動迫在眉睫
眼下,黑海運糧協議風波不斷,進一步加劇全球糧食安全風險。要捋順全球糧食供應鏈,疏通各堵點和斷點,迫切需要各國通力合作。
作為維護世界糧食安全的積極力量,為應對全球糧食問題,中國提出了“中國方案”,做出了“中國行動”。2021年,中國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將糧食安全列入八大重點合作領域;2022年,中國提出國際糧食安全合作倡議,就建立大宗商品合作伙伴關系、維護全球糧食安全提出八方面建議,為解決糧食問題提供“中國方案”。
應對全球糧食安全挑戰,需要大國承擔責任,攜手并進,在合作中破解難題。各方要加強對跨國糧農企業的監管,構建更具韌性和穩定的全球糧食供應鏈,降低全球糧食體系的波動性和脆弱性;合力提供全球公共產品,減緩地緣沖突、極端氣候、經濟衰退等對全球糧食安全的宏觀沖擊,推動全球糧食安全治理體系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正如世界糧食計劃署報告所強調的,面對糧食危機,關鍵在于“我們如何采取更果斷的行動,強化抵御未來沖擊的能力”。
(孫昌岳)
摘自《經濟日報》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