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飛行參數設置
不同型號的植保無人機應根據畝施藥液量設定飛行參數。防治水稻“兩遷”害蟲時,畝施藥液量2~3升,飛行速度3~4 米/秒,以植保無人機旋翼吹開水稻為宜;飛行高度2~3 米(離作物冠層的高度)。如稻飛虱蟲口基數百叢1000頭時,畝施藥液量確保3升以上,發生重的田塊(百叢3000頭以上)可連續飛防2次進行防治。
二、防治藥劑選擇
根據稻飛虱和稻縱卷葉螟抗藥性監測結果,防治褐飛虱推薦藥劑:三氟苯嘧啶、烯啶蟲胺以及吡蚜酮混配制劑;防治白背飛虱推薦藥劑:呋蟲胺、吡蚜酮、氟啶蟲胺腈、烯啶蟲胺、三氟苯嘧啶。防治稻縱卷葉螟推薦藥劑:茚蟲威、多殺霉素、乙基多殺菌素、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在遷入區和遷出區之間、上下代之間,要輪換使用不同作用機理的藥劑。
三、噴霧助劑選擇
采用植保無人機施藥作業前,應在藥液中添加適量的改性植物油、礦物油等噴霧助劑并混合均勻,用于改善農藥藥液性能,提高霧滴沉降、抗飄移、抗蒸發等性能。
四、飛防注意事項
施藥作業前,要調查作業周邊環境、確定作業區域及邊界。根據作業區域,綜合評估潛在風險,防止噴霧霧滴飄移造成非靶標生物毒害和周邊作物藥害。
施藥作業時,風力應在三級以內,溫度不超過30℃。鑒于夏季氣溫較高,可根據植保無人機自主作業的特點,因地制宜選擇在夜間作業。
植保無人機起降作業時,應遠離障礙物和人員,作業人員應穿戴必要的防護用品,避免處在噴霧的下風位,嚴禁在施藥區穿行,作業時禁止吸煙及飲食。
五、作業效果調查
施藥防治后,要及時對飛防作業質量和防治效果進行跟蹤調查。施藥時在水稻上、中、下部葉片分別布放霧滴測試卡,進行霧滴密度檢測,確保每平方厘米霧滴數量達20個以上。施藥后1、3、7天分別開展防治效果調查,對防治效果不好的田塊,及時更換藥劑進行補防。
摘自全國農技推廣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