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茶待客是中國人的一種習慣,飲茶風氣在中國歷史悠久,公元前28世紀的神農時代,當時茶葉被當做藥用,隨著中醫養生被越來越多人推崇,中藥代茶飲也受到了大眾的喜愛。
什么是中藥代茶飲?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中醫科吳冬月大夫介紹所謂的代茶飲又名以藥代茶,是在中醫辯證思維的指導下選用一味或兩味或多味中草藥,用沸水浸泡或短時煎煮后飲用,起到防病治病、病后調理、養生保健的作用。
中藥代茶飲有什么特點?
中藥治病包含我們所熟知的中藥湯劑、中成藥等等,代茶飲也是其中的一種中藥劑型,適用的范圍非常廣泛,治療特點也十分的突出,有以下特點:
飲服方便,便于調理。中藥代茶飲可根據病情的需要辨證組方,隨證加減。并且能按藥物的性能特點,選擇恰當的食用方法,程序也十分的簡單,調配方便且針對性較強,既保持了中醫辯證論治的特色,又克服了傳統中藥湯劑的繁瑣缺點,與現代生活節奏加快的發展趨勢相適應。
精細加工,藥效得宜。泡飲的中藥材有的經過粉碎形成粉末,有的切成小細絲小段,表面積的增加使藥物的有效成分經過沸水的浸泡之后更加能有利于溶出,將中藥以沸水沖泡,或者稍加煎煮后飲用,避免了湯劑因為加工久煎久煮造成某些藥物(尤其是芳香類的藥物)有效成分的損失。
輕靈精巧,省藥易攜。從藥物的組成而言,代茶飲的組方除了注重辯證以及配伍嚴謹之外,選藥更為精當,較之湯劑的話代茶飲可以節省藥源。此外現代人生活節奏加快,代茶飲更便于工作或出差時攜帶。
長期服用,緩圖其效。中藥代茶飲的用量較輕,可以頻頻的服用,且多數藥性平和無損胃氣可以長期堅持服用緩圖其效,用于久病慢病的治療以及對機體功能的整體調整。對于許多的病癥,我們長期服用這種藥茶,使藥物的有效成分在體內達到量化的標準。
防病治病,平和調理。中藥代茶多數選藥都很平和,可以調和臟腑陰陽氣血盛衰,尤其對于病后調理、體力恢復大有利益。
中藥代茶飲有哪些分類?
1. 補益類代茶飲
補氣類:常用人參、黃芪。
補血類:常用當歸、白芍、生地。
補陰類:常用玄參、沙參。
2. 健脾益胃類代茶飲
常用茯苓、山藥、白術、陳皮、半夏、砂仁等。
3. 消導類代茶飲
常用雞內金、山楂、麥芽、神曲、谷芽等。
4. 解表類代茶飲
風寒:常用蘇葉、防風、葛根、桔梗、荊芥等。
風熱:常用薄荷、牛蒡子、黃芩、連翹、蘆根等。
5. 清熱類代茶飲
常用黃連、燈心草、金銀花、蒲公英、連翹、桑白皮、菊花等。
6. 除濕類代茶飲
常用白豆蔻、砂仁、藿香、陳皮、大腹皮、木香、木瓜等。
7. 止咳類代茶飲
常用蘇葉、甘草、桔梗、桑白皮、化橘紅、浙貝母等。
8. 安神類代茶飲
常用炒棗仁、茯神、柏子仁等。
9. 通便類代茶飲
常用杏仁、松子仁、火麻仁、柏子仁等。
中藥代茶飲的注意事項?
辨證用藥。我們常說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意思就是寒癥要用熱的藥,熱癥要用涼的藥。比如同樣是咽痛,有的人是屬于實熱證,有的人是屬于虛熱證。實熱證的話可以選用一些寒涼類的藥物來代茶飲,虛熱證單純應用寒涼的藥物清熱就會導致患者的脾胃受傷,這個時候我們會加入一些輔助保護脾胃的藥物。
因人制宜。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同一個代茶飲的方子,醫生需要根據患者辯證開適宜的方子。
喝法有別。過大或者是堅硬的需要搗碎,如羅漢果,川貝母等,最好磨碎后裝入布袋制成茶包服用
及時調整用量。是藥三分毒,代茶飲的中藥也不例外,要適時咨詢醫生,隨時調配。
(李 然)
摘自光明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