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將事業第一站選在了廣袤鄉村。為此,浙江省安吉市連續兩年舉辦鄉創大賽,以“鄉村出題,青年答卷”的賽制,為全國大學生提供鄉創“練兵場”,也在當地鄉村刮起了青春風暴。兩屆大賽共吸引389所高校1966支團隊參賽,目前第一屆已有52個項目和創意成功落地。
為何入鄉 雙向需求 時者勢也
“碧門喔喔雞”,是碧門村黨總支書記李亞財的微信昵稱,也是碧門村新的致富品牌。這座緊挨著靈峰國家級旅游度假區的小山村,以竹制品生產起家,如今正向竹林雞養殖觀光的農文旅產業轉型。
老樹發新枝,并不容易。碧門村依山傍水、交通便利,但旅游業就是發展不起來。“還是缺流量、缺業態。”村班子思索許久,決定對整村進行規劃,推出一批小而精的文旅項目。
“往什么方向改造呢?也不知道現在年輕人流行啥”“村里經費有限,能找到好設計嗎?”……李亞財一時不知從何入手。
風從鄉間吹來。今年初,第二屆鄉創大賽如約而至。在大賽秘書處單位浙江財經大學的組織下,一支由國內知名高校院所、品牌創業機構、文旅集團等組成的專家團隊開啟入村調研行動。
近百位專家跑遍了安吉16個鄉鎮(街道、園區),遴選出了39個適合開展競賽的行政村,碧門村順利入選。
專家們結合賽點村特色和發展需求,將各類問題梳理提煉,形成21道創業賽題和118道創意賽題,放榜后收到了近萬名大學生的報名。
來自福建農林大學經濟學專業的大三學生曹文麗,一口氣報了3個賽題。這個內蒙古女生,生在大草原,又到海邊求學,如今來到浙北鄉村創業,小身板里流淌著創業的青春熱血。
這群00后勇于挑戰,嘴里喊著“松弛感拉滿”,關鍵時刻也真的能“扛事”。為了拿下碧門村村域規劃設計和運營的項目,曹文麗和小伙伴熬夜搜集材料、畫圖、做方案,提前設計好LOGO和周邊產品。
“立項了!”初賽結果公示的那天,小曹在微信朋友圈里連發了好幾個“煙花”表情。帶著朋友的點贊祝賀,8月初她早早搬進了碧門村的民宿。
相比“新人”小曹,中國美術學院建筑系研二學生何纖逸的鄉創之路走得更早一些。
去年大賽,何纖逸團隊獲得了創意賽一等獎,拿到了1萬元獎金。她和朋友順勢成立設計公司,沒畢業就熱火朝天地搞起了事業,目前業務已涉及寧波寧海、安吉縣城等地,營業額近30萬元。
而她在大城市創業的本科同學,因為種種原因,大多選擇了轉行。“初創企業在大城市壓力不小,鄉村是更有安全感的起點。”小何感慨道。
今年,何纖逸繼續參賽,“搶”到了報福鎮洪家村空間改造的賽題,“有機會就要抓住,為未來積累經驗。”
當前,以高校畢業生為重點的青年就業壓力不斷增大,與此同時,許多鄉村卻面臨著勞動力外流、青年人才缺乏的痛點,渴求年輕人的技術、理念和流量的注入。
鄉創大賽將初出茅廬的大學生,和求新求變的鄉村緊緊相連,在雙向需求的時代趨勢下,同頻共振。
入鄉何為 闖關試煉 仰取俯拾
站在千畝農田前,沐著習習夏風,浙江大學建筑系研究生楊琦冰仿佛又回到了那段混著青草香和泥土味的時光。
去年,他跟著老師、學長來到靈峰街道大竹園村,參與了千畝方田間棧道平臺裝置的賽題。在楊琦冰看來,鄉創大賽就是一場闖關試煉。
專業知識實踐轉化,是第一關。“做設計,我們熟。”現場勘測、繪制草圖、3D建模、材質篩選、色彩搭配……團隊里建筑系和土木工程系學生緊密配合,各展所長,很快打磨出了設計初稿。
設計之后,還要落地。在人生地不熟的鄉村,同學們犯了難:材料哪里來?施工隊怎么找?價格好談嗎?
這組現實“三連問”,當地政府也想到了。安吉團縣委書記湯潮介紹,為了讓“創業小白”快速進入角色,縣鎮村三級都成立了專班,各級干部組成“幫幫團”,一方面積極對接資金、場地等資源,另一方面為大學生收集、推薦供應商、施工隊等信息,合力解決項目落地難題。
領銜大竹園村“幫幫團”的是村黨總支委員沈金龍。他曾在上海從事房地產行業,幾年前開了村里的第一家咖啡館,運營經驗很豐富。
在他的幫助下,同學們和村民逐漸打成一片,掌握了不少實用技能,比如學會了跟材料商“精準”砍價,駕駛電動三輪車運工具,甚至還摸透了村咖原料選用、定價策略等運營知識。
主材料一批批到貨,施工團隊也已談妥,楊琦冰剛想松口氣時,意外發生了——為方便工人安裝而定制的零部件,因工廠漏單錯過了生產時間,項目可能來不及完工了。
就像很多創業項目都會遇到的那樣,現實里的突發狀況成為大學生們要應對的又一道難關。
一根根尼龍絲線,要穿過特別定制的鋼架,分別形成山、水、林、田、湖、草、沙七種形態的藝術裝置。由于沒有特制部件做記號,絲線排列分布的疏密、長度和色彩全靠肉眼比對,同學們蹲在田間一邊瞪大眼睛看圖,一邊小心翼翼編織,汗水無數次打濕后背。
“在安裝過程中,我們還發現了鋼架結構的一些細節問題,及時修復調整,終于趕上了最終評審。”落日映照下,這組彩虹色裝置籠上了淡淡金光,楊琦冰成就感滿滿,“親手完成的感覺太棒了。”
鄉創大賽,不僅讓大學生有了實踐專業技能的平臺,也給了他們挑戰新鮮事物、盡情施展才華的機會。
有了去年的參賽經驗,今年楊琦冰主動帶隊,接下了鄣吳村修譜大院空間活化運營的賽題。“我們都是書畫社的,因為興趣愛好自學了‘全形拓’的非遺技藝,想把它引入到修譜大院的研學體驗中。”但具體如何結合,同學們一直找不到思路。
直到鄉創項目對接會上,鎮村干部提到了“鄣吳竹扇”這個關鍵詞。“鄣吳是全國最大的竹扇出產地,研學體驗能不能把竹扇制作納入進來”“對吶,竹扇的扇面也可以用作拓印的裝裱品,原材料直接向村里拿就行”“這個組合好,說不定還能做出文玩價值”。
頭腦風暴中,大學生有了新方向。“‘全形拓’竹扇,有意思。”楊琦冰摩拳擦掌,新的關卡開啟了。
將學校所學用之鄉村,再在鄉村“解鎖”新技能,這場試煉難度不小,但仰取俯拾間,年輕人收獲斐然。
如何共生 青山見我 金山有我
入鄉創業、相融共生,大學生在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中,也拓寬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
在這屆參賽學生心中,去年特等獎獲得者、福建三明學院的董邱華是學習的理想標桿。
他和幾位同班同學一起,將孝豐鎮賦石村的閑置玻璃房改造成了名為“苔森”的苔蘚造藝館,提供文創產品銷售、景觀工程建設和自然研學教育等服務,一年時間不到,營業額就超過了40萬元,目前第三家店面即將對外營業。
問及成功之道,董邱華先講了苔蘚的故事。初到賦石村,同學們沿著水庫支流踩點考察,在山坡上、茶園里、溪流旁,他們發現了大量品種豐富、長勢旺盛的苔蘚,創業主題隨之確定。
“苔蘚居然還能賣錢?”村民們將信將疑,但依舊熱情地幫助這群異鄉大學生——村里直接免了造藝館第一年的租金;村民主動平整好自家土地,為小董提供苔蘚試驗田;聽說項目拓展缺資金,村干部積極對接爭取,隔天銀行就上了門……
“綠水青山,是苔蘚得天獨厚的生長環境。”董邱華說。
“苔森”漸入軌道后,開始反哺鄉村。董邱華積極吸納當地勞動力就業,提供了苔蘚種植、文創產品制作等崗位,同時與周邊16家民宿、營地、咖啡館合作苔蘚微景觀制作體驗,互相引流,留住客人。
依托新流量,賦石村挨著造藝館又發展起水上游玩項目,規劃建設“十里漁街”,小山村的苔蘚經濟搞得風生水起。
“綠水青山見我,金山銀山有我。”共富正成為鄉創大學生們的共識。這些年輕人深刻意識到,只有和村莊、村民聯結成兼具情感和利益的共同體,才能真正融入鄉村,才能在鄉村振興過程中找到更多自我認同和歸屬感。
“我們總是過于關注自我和遠方,而忽視‘附近’。”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丁昭正同學,負責鄣吳村幸福鄰里的運營和改造。
窄窄的溝渠、斑駁的石板路、低矮不語的青堂瓦舍和同樣不善言辭的手工藝人……入村后,丁昭正構建著新的“附近”。他積極考察藝術館、拜訪非遺傳承人、對接文旅資源,8月以來已開展兩場運營活動,為幸福鄰里集聚人氣,“印象最深的是,村里有位老奶奶拉著我的手,夸我們做的事有意義。”
從“詩與遠方”到“路在腳下”,鄉村或許正是丁昭正尋找的那個“錨”。
幾支大學生團隊早早就在當地鄉村注冊好了公司,一些發展成熟的青年設計團隊也計劃將工作室落戶到賽點村。
“辦好一個賽,集聚一批人,賦能一座城。”正如安吉縣委組織部副部長、縣委人才辦常務副主任郭興華所說,在大賽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領略到了安吉的美麗風光,感受到這里的愛才誠意,從而自發成為代言人,助推鄉村振興。近年來,安吉已吸引青年大學生3.8萬余名,引育青創項目694個。走進鄉村、融入鄉村、振興鄉村,這條路,年輕人看得清晰,走得堅定。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