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河北省科技大會、河北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石家莊召開。河北農業大學終身榮譽教授、博士生導師、園藝學院院長劉孟軍獲得河北省科學技術最高獎,他談道:“我們作為科研人員,就是要不斷開拓創新、勇攀高峰,要想別人不敢想的事,做別人不敢做的事,吃別人不肯吃的苦,并要善于運用創新思維和方法,取得更大的科學和技術突破。”
劉孟軍40年如一日堅守科研初心,潛心研究我國原產重要果樹和河北省三大優勢果樹之一的棗樹,帶領團隊攻克棗產業多項關鍵技術,持續開展技術創新和產業化應用,促進全國棗增產20倍,創社會經濟效益100多億元,受益農民達2000萬。劉孟軍作為全國棗業發展的領軍人物,2次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并榮獲中華農業英才獎和何梁何利基金產業創新獎,入選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和我國園藝領域首位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探索新技術
讓旱薄山地棗豐產
1984年,19歲的劉孟軍從河北農大果樹園藝專業畢業并考取了本校的研究生,師從我國著名棗樹專家曲澤州和王永蕙教授,從此與棗結緣。40年來,他一直堅持深入我國三大傳統棗區之一的太行山棗區一線。劉孟軍說:“那時候起我就切身感受到了太行山區人民的不易,也是那時候讓我下定決心,一定要研究出太行山區棗樹的豐產技術。”太行山區種植棗樹的歷史非常悠久,不過,由于土壤貧瘠、栽培方式粗放等原因,使得棗樹品種出現了老化退化嚴重的問題,棗農們普遍收成差,收入低。針對太行山傳統棗區品種老化、樹體衰弱、病蟲嚴重、低產低效等突出問題,劉孟軍帶領團隊,系統研發集成并推廣了高接換優、縮冠開心、肥水耦合、花果調控和病蟲綠色治理等于一體的旱薄山地特色高效栽培技術體系,讓棗樹單產和優質果率提高1倍以上,蟲果率由70%左右降到5%以下,推動太行山區棗樹種植面積由不足20萬畝增加到100多萬畝,成為該區百萬農民主要經濟來源及致富和鄉村振興的主導產業。
開創新方法
三法配套攻克棗瘋病
新技術雖能讓棗樹豐產,棗農增收,但劉孟軍團隊還有一個繞不過去的坎,就是棗瘋病。“棗瘋病是一種毀滅性病害,并且具有高度傳染性。在太行山和燕山棗區,這種病非常猖獗,河北省每年因棗瘋病死樹數百萬株,全國上千萬株,直接經濟損失數億元。”劉孟軍介紹。他帶領團隊利用整整10年的時間,深入21省市挖掘到200余個疑似抗病單株,建立高強度棗瘋病抗性鑒定新方法,選育出世界首個高抗棗瘋病良種“星光”;系統研究了棗瘋病病原的周年分布規律,為手術治療(去瘋枝)和精準用藥找到科學依據;攻克帶病組培國際難題并成功用于藥劑篩選,經過上百次試驗,研制出既可治病又有利于加速康復的棗瘋病治療特效藥“祛瘋一號”。從此探索出高抗品種、手術治療與藥劑康復三法配套防控技術體系,將治愈率由傳統方法的30%左右提高到85%,業內評價為“棗瘋病治療之突破”,被科學技術部和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列為重點推廣的棗瘋病防治技術,在全國大面積應用。
實現新突破
打開棗樹基因寶庫
2014年10月29日,國際權威科學雜志《自然》發表了劉孟軍科研團隊的論文《棗復雜基因組測序及果樹生物學性狀解析》,標志著棗樹成為世界近千種鼠李科植物和我國干果樹種中第一個完成基因組測序的物種,至此,我國在棗基因組學研究方面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劉孟軍說:“我國棗年產量800多萬噸、在干果中居第一位,是我國2000萬農民的重要經濟來源。成功完成棗全基因組測序相當于是拿到了棗樹基因寶庫的金鑰匙,我們的目標是將這項基礎性科研成果應用于提升棗的產量和品質,讓千萬棗農受益。”劉孟軍團隊破解了棗基因密碼后,開始進行育種技術升級,育成大果優質抗病系列棗新品種17個,并在國際上首創“樹上組培”式多倍體誘變和棗分子輔助雜交快速育種新方法,縮短育種周期3~5年,引領了棗育種技術進步,帶動了我省乃至全國鮮棗新興產業發展。
創建新工藝
增加棗果產品附加值
在新技術、新方法的推廣應用下,河北省棗產量大幅增加,要想進一步增加棗農收入、擴大市場覆蓋面、促進棗產業升級,必須提高產品附加值,做棗產品深加工。
劉孟軍帶領團隊系統分析了8大類23種棗營養成分的時空分布,篩選出富含功能成分適于加工的品種16個。突破傳統加工工藝,發明出按功能成分分類萃取無廢棄加工新工藝,開發出富含環磷酸腺苷可提高免疫力并顯著改善睡眠的環核苷酸糖漿、富含多糖可顯著改善腸道功能的膳食纖維及速溶棗粉、高VC棗汁等功能性新產品,提高產品附加值5~10倍,實現棗精深加工新突破。培植起棗功能食品龍頭企業——滄州恩際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公司累計經濟效益達10.1億元。
構筑新圖景
推動中國棗走向世界
劉孟軍說:“目前,國內棗果消費還在持續增長,國際市場潛力也很大,中國棗產量占世界產量98%以上,但是出口量不到0.5%。未來,我將帶領團隊加強國際交流,開展科技合作,努力推動中國棗走向世界。”他牽頭建立了棗產業國家創新聯盟和國際園藝學會棗工作組,促使我省成為國內外公認的棗業科技領導者。這將為促進我國棗領域國際科技合作和學術交流,促進我國棗產業轉型升級、加速我國棗產業現代化步伐、促進我國棗產品走向世界發揮建設性作用。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