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河南省商丘市梁園區雙八鎮的商丘市農林科學院試驗示范中心,副研究員張楓葉正在花生育種試驗田調查花生后期病害。
花生,不像蘋果、大棗高掛枝頭,有著鮮亮的色彩,它埋身地下,毫不起眼,卻默默地蓄積著能量,為人們帶來美味和營養。而張楓葉就像她培育的花生一樣,扎根大地,樸實無華,卻為他人、為社會貢獻了巨大價值。
筑夢鄉野 握牢品種自主權
“我的童年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農村度過的,我既看到過豐收的喜悅,也看到農民面臨減產減收甚至絕產絕收時的無助,農民的苦與樂我都看在眼里。”張楓葉回憶道,“我想通過自己的努力,為農民做出一些實質性的改善,讓他們能夠真正體會到科技帶來的進步和豐收的喜悅。”
今年42歲的張楓葉大學一畢業便進入商丘市農林科學院工作。在她眼中,走上農業科技之路也是一種“浪漫”。兒時的她長期生活在農村,那里的蛙鳴蟲啁、裊裊炊煙都讓她感到親切。
“現在的工作是對童年記憶的一種延續。能將青春奉獻給育種事業,為維護糧食安全、助力鄉村振興作貢獻,雖然苦一點累一些,我樂在其中。”張楓葉說。
商丘是農業大市,作為從土地中成長起來的農業科研工作者,張楓葉深知,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想要提升農業競爭力,擁有品種自主權是基礎。因此,多年來,她一直埋頭于作物種質創新、新品種選育、栽培技術研究與示范推廣工作。
商丘作為黃淮海花生主產區,花生種植業存在著連作多病和旱澇脅迫等限制,與此同時,市場又越來越需要多樣化的優質花生。為此,張楓葉和團隊成員經過十幾年如一日的不懈努力,共同構建了“高油酸高產花生育種方法”和“多世代多逆境同步鑒定篩選”育種技術體系,創制出早熟、高產、多抗等花生新種質40多份,花生新品種27個,為黃淮海區域花生品種結構調整與更新換代提供了種源基礎。
近年來,張楓葉及其科研團隊成果豐碩:累計示范推廣棉花、花生等新品種22個、新技術12項,其中“商花”系列花生新品種累計在全國示范推廣3000余萬畝,創造經濟效益30余億元;獲河南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30篇……她因此被評為商丘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并在今年獲得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
榮譽背后是艱辛付出。據了解,2021年7月到9月間,商丘地區降水量明顯高于常年,而9月初正是花生試驗品種收獲季,受強降水影響,田地里積水嚴重,科研成果有毀于一旦的可能。張楓葉與團隊成員脫掉鞋子,在田地里深一腳淺一腳地奮戰整整45天,將花生試驗品種一株不差地收回。
扎根基層 實現花生品種新突破
“與試驗田為伍,與種苗做伴,是我們農科人的日常,每年有8到10個月我都是在試驗基地度過的。”張楓葉笑著說。
身在基層,直接面對群眾和生產。在張楓葉看來,這是科研工作得天獨厚的優勢。為了把自己培育出的優質花生種子盡快推向大田、推向市場,張楓葉又把工作范圍拓展到了生產和耕種模式中。
在農林科學院的支持下,她牽頭建立了以“專家+種子企業+媒體+合作社+加工企業”為核心的“五位一體式”優質花生推廣新模式,新品種一旦培育成功,即可盡快進入示范種植,讓農戶親眼看到種植效果,進而迅速實現大面積推廣種植。
在農戶的種植過程中,張楓葉等專家還會指導農戶改革種植模式、規范生產管理,通過精準調控和機械化寬幅高壟種植等技術,確保農戶增產增收。從種子到耕種再到加工銷售,張楓葉她們為農戶提供了全過程保姆式的服務,提高了農戶種植優質花生的積極性,也實現了新品種“從試驗田到大田再到餐桌”的有效銜接。
懷揣希望 熱愛為前進注入動力
農業勞動非常辛苦,農業科研更加不易,但張楓葉總能從辛苦的勞動中感受到快樂。
“還記得我們做雜交授粉的時候,每天凌晨4點起床,大多數的時候太陽還沒有升起。然而在做授粉的過程中,太陽光逐漸升起,看著那種籠罩在作物上的光芒,感覺自己的人生都被照亮了。”張楓葉開心地分享道,“在夏季花生生長季節,會遇到短時強降雨的天氣。我們團隊便會一起迎著暴風驟雨去挖排水溝,說起來別人可能會覺得很辛苦,但我們反而覺得特別興奮,因為在我們看來,這挖的不僅僅是排水溝,更是對我們工作的追求和希望。”
“我相信,隨著優質新品種不斷選育,栽培技術不斷改進,我們優質花生種植面積會越來越大,還會有更多的新品種滿足現在加工企業的需要,我們黃淮海區域的整體花生種植水平都會得到一個很大的提升。”張楓葉充滿信心地說。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