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主食怎么吃才健康?
時間:2024-11-07 01:44:22 來源:農民文摘 作者: 字號:【

  民以食為天,我們每天都要食用主食作為能量的重要來源。但是,對于主食您了解多少?主食吃什么好?吃多少?怎么吃更健康?

  主食過多過少都不好

  “主食,顧名思義就是主要的食物,是我們飲食的基礎。”

  專家介紹,在中國,主食一般指谷類食物,也稱為糧食,最常見的是小麥、大米、玉米、小米、高粱、蕎麥、燕麥等及其制品,如米飯、饅頭、烙餅、面包、餅干、麥片等。此外,雜豆類食物和薯類食物也應算作主食,如綠豆、紅豆、蕓豆、紅薯、土豆、山藥、紫薯等。

  近年來,一些減肥人士將主食視為肥胖的罪魁禍首,鼓吹不吃或少吃主食的飲食方式。這種飲食方式靠譜嗎?

  “主食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是人體所需能量的最經濟、最重要的食物來源,也是B族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等的重要來源,在維持人體健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每天我們通過碳水化合物攝取的熱量應占總能量的50%~65%,不推薦少吃或不吃主食。”專家說。

  雖然蛋白質和脂肪也能為人體提供能量,但是這兩種營養素的產能過程都會增加身體負擔,同時產生代謝廢物。

  在中國營養學會推出的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中,日常食物被分為5層,其中主食類占據最底層,攝入量最大,意味著主食是平衡膳食的基礎。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議,堅持谷類為主的平衡膳食模式,成年人每天攝入谷類食物200~300克,其中包含全谷物和雜豆類50~150克;薯類50~100克。

  長期不吃主食有哪些危害?

  專家介紹,不吃主食可能會導致碳水化合物攝入不足,人體要維持血糖的穩定,就要通過脂肪或蛋白質來進行轉化,長此以往,會給身體帶來一定的副作用,例如代謝紊亂。

  如果機體長期缺少碳水化合物供給,還會影響記憶力和認知能力、增加全因死亡的風險。

  此外,如果主食吃得過少,客觀上往往導致人們攝入更多的動物性食物,因為僅靠蔬菜、水果類食物,人們很難吃飽,而以動物性食物為主的膳食模式,容易增加肥胖、高脂血癥、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發生風險。

  “總之,主食吃得過多或過少都不好。”專家介紹,有研究表明,主食吃太多或太少都會影響壽命,最好是把主食攝入的熱量控制在總熱量的50%左右。

  主食也要粗細搭配

  “食物不分好壞,關鍵在于如何吃,因此,主食的烹調方法也很重要。”專家說,在一些地區,人們常把主食當“菜”來吃,例如炒飯、炒面、炒餅等。

  這樣不僅會導致主食的比例過高,還會導致加入主食中的鹽分和油脂大大增加,“本來谷類食物是低鈉、低脂肪的食物,這樣一來,就變成了高脂肪、高鹽的食物。”

  日常生活中,還有人喜歡將主食以煎炸的形式呈現。“這就導致主食中原本的營養成分被破壞,營養價值大大降低。”專家說。

  以炸糖油餅為例,將面粉和白糖和好后,放入熱油中炸至金黃,在吃糖油餅的過程中,脂肪、糖、油的攝入量很容易就會超出正常攝入量。

  日常飲食中,很多人喜歡盯著一種主食吃,比如只愛吃米飯或饅頭。“這是不對的,營養學上提倡平衡膳食,而平衡膳食要求食物多樣、合理搭配,吃主食也是如此。”專家說。

  健康主食有4個特點:一要雜(種類多樣),二要淡(簡單烹飪),三要不加糖,四要不加油。

  我們可以在蒸米飯或煮粥時放入一把粗糧,比如糙米、燕麥、黑米、蕎麥米和雜豆類(蕓豆、綠豆等),或者土豆、紅薯等薯類。

  這樣吃不僅能補充膳食纖維、礦物質和維生素,還能預防2型糖尿病、心血管系統疾病和肥胖。

  有的人聽說吃粗糧對身體益處多多,于是頓頓主食只吃粗糧。“這也是不對的。當前人們越吃越精細,所以營養學家提倡適當多吃粗糧,但粗糧并不是吃得越多越好,更不是餐餐必吃、人人適宜。”

  專家介紹,粗糧是相對精米、白面等細糧而言的,主要包括谷類、雜豆類和薯類。粗糧不易消化,吃得過多容易引起腹脹、消化不良,甚至影響胃腸功能;從營養角度看,過多攝入粗糧也會影響人體對蛋白質、無機鹽和某些微量元素的吸收。

  因此,對于健康成人來說,每日粗糧攝入量占全日主食量的1/3即可;對于一些特殊人群,如消化功能較弱的嬰幼兒、老年人,脾胃受損人群,消瘦、貧血、缺鈣等人群,要適當控制粗糧攝入量。

  “健康飲食,先從吃對主食開始。”專家強調,無論我們如何選擇主食,都要牢記“適量”二字,根據個人的健康狀況靈活調整主食的搭配與分量。

責任編輯:段伊鳴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