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農業生態環保系統聚焦重點區域、重點物種,在例行監測和精準治理上下功夫,多措并舉推進全省農業外來入侵物種防控工作。
全面完成普查,摸清家底臺賬。建機制,三年來,吉林省累計成立農業外來入侵物種普查工作領導小組66個,形成了農業農村部門、自然資源、生態環保、林草和海關系統通力合作的良好工作機制。強力量,省農業農村廳切實發揮牽頭作用,組織農業環保、植物保護、水產推廣三家直屬事業單位全員參與普查工作,各縣及時制定實施方案,細化工作職責,確保普查工作技術力量。各市縣比照省級,強化技術力量,全省累計有1700余人參與普查工作。抓培訓,普查人員深入田間地頭,大力宣傳外來入侵物種普查的重要意義,調動群眾參與外來入侵物種防控行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全省先后舉辦各類培訓7期(次),培訓干部群眾2120人(次),發放各類宣傳資料4600余份。重防控,堅持邊普查,邊防控,抓好‘一種一策’精準治理,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對癥下藥”,全省針對刺萼龍葵、豚草、假蒼耳等物種累計組織滅除活動200余場。截至目前,吉林省順利完成了為期三年的外來入侵物種普查工作,基本摸清了省內農業外來入侵物種發生現狀及危害情況。
強化例行監測,抓好動態監管。2024年起,吉林省在省級鄉村振興專項資金中單獨列支農業外來入侵物種例行監測科目,選取普查出的重大農業外來入侵物種,開展常態化監測。合理布設點位,主要考慮邊境縣、省級交叉區域和糧食主產區,在重點物種的典型發生區、前沿擴散區、潛在發生區等累計布設監測點位400個。周密組織實施,主要分為例行監測、技術示范、風險評估、綜合治理和宣傳科普五個方面。縣級農業農村部門組織專業技術人員負責面上踏查、樣地調查等例行監測工作;市(州)農業農村主管部門結合監測點實際,分析研判入侵物種在本地區發生和擴散趨勢,評估危害風險。科學進行評估,省級農業農村部門會同吉林省農業科學院、吉林農業大學、中國科學院地理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根據各地風險評估情況,適時開展不同層級的綜合治理工作。
堅持分區施策,科學精準治理。抓區域治理,省級在東、中、西部分區域開展重大農業外來入侵物種例行監測技術培訓3次,組織綜合治理活動4次。長春、白城、通化等市農業農村部門會同園林住建、生態環保等部門組織開展了豚草、刺萼龍葵等重點農業外來入侵物種防控活動20余次。抓科研創新,會同吉林農業大學、吉林省農業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地理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校在扶余市、大安市等地開展假蒼耳、刺萼龍葵等物種的綜合防控試驗,探索綠色高效綜合治理技術模式。抓技術支撐,研究開發“吉林省外來入侵物種例行監測系統”手機應用程序。通過直觀易懂的操作界面和合理高效的功能設置,簡化了數據報送、匯總和審核流程。通過智能化的手段,減輕基層調查人員的負擔,同時也確保了監測信息的時效性和準確性。
廣泛科普宣傳,營造良好氛圍。科普引導,制作動漫宣傳短片,印發物種識別手冊、普查技術手冊、重點物種防控知識宣傳冊等,普及外來入侵物種識別和防控知識,引導社會公眾科學正確認識外來入侵物種。媒體助力,借助媒體力量,發布外來物種防控的權威信息和科普知識,擴大宣傳覆蓋面,增強公眾對外來入侵物種防控工作的了解和重視程度。多方聚力,與共青團吉林省委攜手推進外來物種防控工作,謀劃專題講座、實地考察、志愿服務等系列活動,向青少年頒發“吉林省農業外來入侵物種防控小大使”稱號,動員廣大青少年積極參與到外來入侵物種防控行動中來,增強青少年的農業環保意識、提升社會責任感。
吉林省農業環境保護與農村能源管理總站 姚顏瑩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