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壽螺為腹足綱、中腹足目、瓶螺科、瓶螺屬的兩棲淡水軟體動物。原產于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1981年福壽螺作為一種食用經濟動物被引入我國廣東省中山市。2000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外來入侵物種專家委員會將福壽螺列為世界100種惡性外來入侵物種之一。2003年,原國家環保總局將其列入《中國第一批外來入侵物種名單》,為首批入侵中國的16種外來物種之一。2022年農業農村部等六部門將其列入《重點管理外來入侵物種名錄》。目前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的廣東、廣西、云南、海南、福建、浙江、江西、湖南、湖北、江蘇、重慶、上海、四川等省市。
一、主要識別特征
螺殼:外觀與田螺相似,但螺旋部較平而短促,成螺有4~7個螺層;第一螺層較大,高度占螺層總高的70%左右;外殼顏色隨環境及螺齡不同而異,有棕色、黃褐色、黑色、黑綠色等,有光澤和若干條深色細縱紋;爬行時頭部和腹足伸出,頭部具觸角2對,前觸角較短,后觸角長,伸展后可超過螺體的長度;螺體左邊有一條肺吸管,起輔助呼吸的作用。
卵塊:福壽螺多于夜間在水面以上干燥物體或植株的表面產卵,如莖稈、溝壁、墻壁、田埂、雜草等;卵粒呈圓球形,初生時為鮮紅色,直徑約2~3毫米,由產卵母螺分泌的透明膠質黏液黏附在一起,形成一個長條形或橢圓形、有多層壘疊的卵塊,卵塊長2~3厘米、寬1厘米左右;1~2天后透明膠質黏液干燥固化成為白色物質,卵塊變成粉紅色,卵殼變得硬且脆;5~7天后當螺卵變暗紅或灰白色時,顯示螺卵開始孵化。
二、主要危害
福壽螺的主要危害包括:(1)對水稻等作物造成嚴重危害,我國南方每年大約有上百萬公頃的水稻遭受福壽螺不同程度的危害。除水稻外,福壽螺對水生作物和蔬菜也有較大危害。(2)競爭和取食破壞水生生物多樣性,福壽螺與本地螺類產生競爭,導致本地物種減少或消失;福壽螺食性雜,可取食大型水生植物、浮游藻類、附著性浮游生物、無機及有機碎屑等,干擾或改變水生生物群落的組成和結構,影響生態系統功能。(3)影響水體環境。福壽螺排泄量很大,會導致水體氨氮、硝態氮和溶解性磷酸鹽含量上升,溶解氧含量下降、改變水體理化性質和水體微生物含量,影響生態系統功能。福壽螺大量攝食沉水植物,削弱水體自凈能力,破壞生態系統結構,造成水質退化。(4)影響人民健康,福壽螺是引起人類嗜酸性腦膜炎的廣州管圓線蟲的中間宿主,如果烹煮溫度不夠,可能引起嗜酸性腦膜炎群體發病事件。(5)破壞水體景觀。福壽螺產卵于景觀植物、溝渠坡岸、橋涵建筑之上,顏色紅、密度高、時間長,引發居民和游客的心理不適,成為城市水體、旅游景點的投訴重點。
三、主要防控策略與措施
(一)防控策略
加強檢疫控制。福壽螺未發生區需重點關注從福壽螺發生區引入的水生植物、水產飼料等,仔細檢查附著的幼螺和螺卵,及時發現并處置,避免因人為引入導致福壽螺的傳入和擴散。
加強監測預警。福壽螺發生區需密切關注福壽螺蔓延擴散動態,建立健全福壽螺監測預警體系,加強日常監管。對于水稻主產區,加大調查密度和頻次,開展定點定人定田監測,全面掌握福壽螺發生面積、密度、螺卵數量等,及時發現上報相關信息,科學發布預警信息,宣傳推廣防控技術。
加強宣傳培訓。充分利用電視、報刊、網絡、移動端等各種媒體廣泛宣傳,普及福壽螺識別及防控知識,廣泛動員群眾參與防控工作,提高全社會對福壽螺的防控意識,構建群防群治的工作機制。組織農業管理人員和種植戶,開展福壽螺的識別和防控技術培訓,并進行田間操作示范。
(二)防控措施
采取“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以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為主,必要時采取化學防治。
農業防治。(1)清淤。冬季興修水利、整治河道、排水清淤、修整田埂、清除雜草,以破壞福壽螺的越冬場所,降低其越冬存活率,減少冬后福壽螺基數。(2)旋耕。春耕整地是防除福壽螺的一個重要環節,通過使用機耕作業,降低福壽螺種群的基數,因為在旋耕機旋耕時,高速轉動的耙刀可以擊碎和碾壞螺體,進而消除部分藏匿在土壤中的福壽螺。(3)控灌。福壽螺屬于水生、濕生動物,水位條件對其取食、交配與產卵等活動行為具有明顯影響。因此,采取淺水勤灌,創造不利于福壽螺的生長環境,同時防止大水灌溉造成福壽螺隨著水流傳播。(4)曬田。適時排水曬田,降低幼螺存活率。(5)調整種植結構。在同一田塊上,按季節有序地交替種植水稻和旱地作物,一般采用冬季種油菜,夏季種水稻。福壽螺在旱作期會因農田缺水,導致無合適生存環境,從而降低種群基數。
物理防治。(1)攔網攔截。農田進水口、出水口安裝金屬攔網,防止農田外面的福壽螺隨灌溉水進入農田、防止農田內的福壽螺隨水流入其他農田或溝渠。攔網的網孔10目以下效果更佳,同時注意定期清理攔網上的渣物,以防影響灌溉和排水。使用攔截裝備, 在灌溉水渠的入口和稻田進水口、出水口分別安裝攔截設備,通過多重攔截阻止福壽螺隨水進入農田,攔截設備由水流帶動葉輪旋轉產生機械能,從而驅動攔截網上的刮片自動清理樹葉、泥塊等雜物,防止堵塞網孔,減少了人工維護成本,確保灌溉順暢。(2)木條(竹片)誘集產卵。田間插木條(竹片)引誘福壽螺產卵,每畝插30~35根,木條(竹片)露出水面高度50~60厘米。(3)人工撿拾。組織人員定期撿拾成螺和卵塊,包括攔網、木條(竹片)處的成螺和卵塊,田間稻株和雜草上的成螺和卵塊,田埂邊的成螺和卵塊,然后集中填埋處理或將螺殼敲碎后飼喂雞、鴨。
生物防治。(1)放鴨取食。根據鴨子大小在水稻插秧后7~20天開始放入稻田,水稻成熟前要及時收回田中成鴨,防止鴨采食快成熟的稻谷。在水稻收獲后,將鴨群趕入稻田,輪番放養取食福壽螺,以減少稻田中越冬螺的數量。(2)投放青魚、鯉魚捕食。水稻返青后,每畝放養魚種300~500尾,建議魚種規格50~80尾/公斤。
化學防治。(1)廣譜性藥劑防控。6%四聚乙醛顆粒劑(密達),0.5千克/畝,田間均勻施撒或拌細土10千克左右施撒,或者70%殺螺胺粉劑,0.06千克/畝,兌水20升均勻噴霧。施藥后田間保持水深3~4厘米。施藥后7天禁止將稻田水排入溝渠、魚塘等,同時施藥后禁止稻田內放鴨。(2)肥藥一體化防控。“肥藥一體化”可將農藥的藥效和肥料的肥效統一起來,進而降低勞力成本和生產成本,碳酸氫銨在水稻種植上常作基肥使用,稻田移栽前施碳酸氫銨具有既施肥又殺螺的雙重效果。(3)特異性藥劑防控。對多款殺螺藥劑進行比較,篩選出32%煙酰苯胺硫酸鹽藥劑,證實該藥劑具有殺螺效率高,特異性強,對魚蝦等水生生物友好的特點。該藥劑可廣泛應用于稻田周邊的水域,降低福壽螺基數。
資源化利用防控。集中收購農戶撿拾到的福壽螺,將福壽螺螺肉制成干粉,做成水產和畜禽飼料,通過“以用促控”,實現“變廢為寶”。
另外,還可以根據季節不同采取不同防控措施。對于冬季防控,可采用越冬生境干擾與螺源殺滅技術、水旱輪作技術。對于春季防控,可采用機耕整地技術、“肥藥一體化”防控技術、灌溉阻斷技術及攔截裝備。對于夏季、秋季防控,可采用人工控螺技術、控灌曬田技術、養鴨控螺技術、資源化利用技術、藥劑防控技術。
四、適宜區域
本技術適宜在水文地質條件較簡單的普通農田及高標準農田(集中連片且完成了田埂硬化的農田)進行推廣應用。
五、注意事項
1.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選用綜合防控技術中的幾種或多種技術對福壽螺進行防控。
2.建議高標準農田建設時安裝上本技術中的攔截裝備,以便更好地發揮攔截福壽螺的功效。
3.用藥會造成水體環境污染,可能導致藥物在稻谷中殘留,因此稻田發生區應以農業、物理和生物防治為主,盡量不采用化學防治方法。
4.福壽螺防控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應堅持持續發力、久久為功。
農業農村部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供稿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