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青島市認真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按照國家、省關于野生植物保護有關工作部署,扎實推動各項工作,取得積極成效。
完善野生植物保護機制,完善“四梁八柱”
青島市委市政府堅決落實中辦、國辦《關于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見》,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納入青島市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和市政府工作報告,確保各級各部門野生植物保護達成共識、形成合力。青島市農業農村局、市生態環境局等8部門聯合印發了《青島市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23-2030年)》,強化野生物種可持續管理、推動生物多樣性常態化監測等25項行動,實施外來入侵物種防控、農林畜牧業重大有害生物防控等31個重點項目,為全市野生植物保護提供了法治基礎與制度保障。聯合市級政府有關工作部門,依托高校、海關等駐青單位優勢力量,建立完善普查摸底、監測預警、風控處置、信息溝通等機制,成立專家庫、聯絡組,為野生植物保護工作蓄能造勢、把脈開方。
扎實調查監測摸清家底,守護“沙漠綠洲”
加強區域協同、觀測調查及保護統籌,逐步健全生物多樣性監測網絡。自2021年以來開展陸生野生植物資源調查,共記錄陸生野生植物127科556屬1210種,其中國家二級保護植物13種、山東省珍稀瀕危植物50種。編印《青島陸生野生植物圖鑒》,為全省首次,建立標本室,高質量完成自然保護區本底調查、監測等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在西海岸新區、膠州市兩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啟動全域生物多樣性調查,分別調查記錄物種1792種、1509種,有序推進大澤山、浮山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生物多樣性調查評估。以重大突發病蟲害監測為重點,建設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示范區103個;設立病蟲監測點和疫情阻截帶監測點各23處、77套遠程智能害蟲監測設備,實現70余種病蟲疫情監測全覆蓋。
科技引領重點物種養護,拯救“瀕危物種”
積極實施生物多樣性養護觀測站建設,通過調查、觀測、監測、擴繁、保護等措施,保護重點野生植物物種。作為我國以城市名稱命名的百合科植物的特有品種,青島百合(又名嶗山百合)2019年整個山東半島僅有不足3000株,2021年被列入國家第二批稀有瀕危植物名錄。2021年6月,青島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積極協調指導青島瑯琊神草農業科技公司,依托城陽區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在2年時間內將5株青島百合(國家二級保護瀕危植物)母本擴繁至組培苗20萬株,在即墨區建立青島百合生態保護與研究利用試驗基地、在城陽區建立少山青島百合保育基地,通過企業科研力量推動野生植物產業化擴繁,并移栽至青島植物園及口袋公園。青島言鼎細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立瀕危滅絕野生中藥植物干細胞國家戰略儲備庫,擁有90余種、100余株珍稀藥用植物胚性干細胞儲備,全球首創植物胚性干細胞克隆培養技術,可在28天內將10毫升母體細胞液懸浮培養成10噸,實現藥性不減、營養不減。
嚴防野生植物違法犯罪,全面“斷鏈嚴打”
近年來,青島市農業行政執法支隊、青島市森林警察支隊、青島海關等單位保持橫向聯動,形成執法合力,加大野生植物保護執法巡查力度,嚴厲打擊違法違規采集、出售、收購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行為。青島市森林警察支隊依法打擊金毛狗蕨、叉葉蘇鐵、金豆等野生植物違法出售行為,移交檢察機關。青島海關全面加強入境貨物、運輸工具、寄遞物、旅客行李、跨境電商、邊民互市等渠道的外來入侵物種口岸檢疫監管,在進境種苗中截獲植物病毒4種,在進境大宗糧谷中截獲植物病毒3種,在攜帶、寄遞物品中截獲活體動植物247批次,有害生物78種、8895種次,在進境植物檢疫性線蟲種類20種(屬)。城陽區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累計截獲盜采盜挖青島百合500余株,就地保育1000余株。
共建和諧共生美好家園,織密“保護網絡”
結合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世界野生植物日、世界環境日、世界濕地日等重要節點,多會場多層級開展豐富多彩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活動,營造濃厚氛圍,提高公眾對野生植物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開放青島陸生野生植物標本室,舉辦野生植物資源標本展,促進城陽區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等生物多樣性保護社會組織發展,發揮其在調查監測、巡護、救助及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教育工作中的力量,共同開展文明實踐活動,走進社區、學校進行科普宣傳,推動社會公眾參與到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中來。通過多種形式,開展生物多樣性科普宣傳教育,普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相關知識,全社會參與野生植物保護的主動性積極性不斷提升。
培育良種推廣種養技術,實現“東西共富”
起草《青島市合成生物創新發展行動方案》,夯實種質資源育種的戰略性基礎,推動生物育種關鍵技術創新,在平度市建成省內首個長期種質資源庫,庫容10萬余份,最長保存時間可達30至50年。青島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山東省應用真菌重點實驗室教授田雪梅帶領團隊調查采集嶗山野生食用菌近20年,建立嶗山野生食藥用菌種質資源庫。目前嶗山野生食藥用菌種類統計結果共有92種,其中可食用的78種,可藥用的56種,可食藥兼用的42種。團隊長年開展灰樹花、花臉香蘑、多脂鱗傘、檸檬鱗傘等野生珍稀食用菌馴化栽培和優良品種選育研究,并推廣種養殖技術、培育致富帶頭人300余名,陸續推廣到貴州、內蒙古、甘肅等地,新增經濟效益年均2億元以上。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