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大豆在四川省綿陽市游仙區的發現是一次偶然。2022年9月,石馬鎮解放村74歲的農民劉志成,在路邊發現一叢結滿豆角的野生黃豆植株,他感到很驚奇:“這叢野黃豆竟然結了這么多豆角!”
過了一段時間,他在報刊上閱讀到關于四川省少數民族地區生物種質資源采集的報道,回想起那叢碩果累累的黃豆,于是他通過信件主動聯系了綿陽市種子管理站以及中國農業科學院的專家。收到信件的專家馬上與劉志成取得聯系,劉志成帶領大家在石馬鎮陸陸續續找到多處野生豆生長點,他還將曾經撿拾到的種子贈予專家。經專家確認,這些豆子正是國家二級保護植物——野生大豆。
野生大豆,學名野大豆,又名小落豆、小落豆秧、落豆秧、山黃豆、烏豆和野毛豆等,是一種一年生的草本植物。近年來,由于人類活動的影響,野生大豆賴以生存的環境不斷遭到破壞,導致野生群體急劇減少,嚴重威脅到這一物種的繁衍和進化。
吉林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劉曉冬介紹,自2002年起,我國在國家級和省級農業環保及科研單位的共同努力下,在全國1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建立了49個野生大豆原生境保護區,國家庫收集保存野生大豆資源9926份,各省級農業科學院收集保存2萬余份,收集保存數量世界第一。
“野生大豆被視為比‘金豆子’還要珍貴的資源!”劉曉冬說,野生大豆與普通大豆同宗共祖,無種間隔離,經過萬年的自然磨礪和進化,野生大豆的“野性”更加顯著。其蛋白質含量高、適應性廣、抗逆性強、單株莢數多,被認為是大豆品種改良的“天然基因庫”。
在吉林省敦化市楊木日新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的分紅大會上,村民一個個臉上笑出了花兒,社長任延國激動地說:“我們種植的小粒黃豆品種叫‘吉育109’,相比之前種植的品種,產量提高了10%以上。今年收成特別好,豆子價格也高,全村人均收入提高了不少!”“吉育109”正是采用野生大豆基因選育出的小粒特用大豆新品種,品質好、芽率高,適合豆芽、納豆等大豆食品加工。目前,該品種平均每公頃產量達到2250公斤,已在周邊推廣4萬多畝地。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