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這里還是一片荒山,雜草叢生,連路都沒有。” 站在茶園里,看著眼前一片片打理細致的茶園,張德勇滿是自豪地說,“現在山變綠了,我們的日子也好了!”
張德勇是土生土長的貴州省金沙縣清池鎮羅坪社區居民,也是張氏茶莊的負責人,作為返鄉創業的致富帶頭人,他已經在這片茶園躬耕了十多年。
農村娃南下進廠淘金
“最初出來打工的時候,年輕氣盛,雄心勃勃,看啥都是好的。” 張德勇說,初次去到大城市,眼前一切都新鮮而好奇,自己發誓要好好干一番。
但找了好幾個工作,要么因為自己是生手,要么因為自己學歷不夠,張德勇都被拒之門外:“當初身無一技之長,找個合適的事做,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
后來,張德勇終于在深圳一家做橡膠制品的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
雖然干的只是一份雜工,但張德勇吃苦耐勞,干得盡心盡力,悟性極高的他,深受同事和上司的喜歡。經過幾年的磨礪,他的年薪已經達到了15萬元。
在外闖蕩十余年,張德勇最大的感受就是“有知識太重要了”。看著自己漸漸長大的孩子,2006年,張德勇做出了人生又一個重大決定——回鄉。
荒山上演“變形記”
踏在家鄉的土地上,張德勇感覺十分踏實。但是,回來要做什么呢?經過幾個月的思索,看著在茶園里勞作的鄉親,張德勇有了答案。
“從小就跟著長輩學做過茶,耳濡目染的我對茶葉有著深厚的情結。” 見過世面的張德勇決定,不僅要做茶,還要做有機茶。
說干就干。2007年,張德勇帶著請來的務工村民,一刀一刀地砍荊棘,一鋤一鋤地栽種樹苗,在400余畝的荒山上栽下了滿載希望的“幸福樹”。同時,還購買制茶設備,承包下當地的老茶廠,成立了張氏茶莊。
“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好。”憑著這樣的信念,張德勇開始實施生態種植,在茶樹的生長過程中完全不使用農藥、化肥和除草劑。
然而,有機茶的打造并沒有那么容易。首先是周期長,茶葉要種3~5年才能開始采收,這中間還要投入資金管理,除草、施肥。但張德勇從沒退卻,因為他堅信一條:付出越多,回報越大!
茶園沒有收益的日子里,張德勇也沒閑著。而是精心鉆研制茶工藝,“種茶、制茶是個技術活,光有熱情不夠,所以我不斷地鉆研制茶的專業書籍,并向老師傅學習,不斷地練習。”
經過多年的摸索,張氏茶莊從茶園建設、生產加工、品牌建設和市場開發均實現了持續發展的局面。2021年,張氏茶莊還榮獲省級示范家庭農場。
2023年,張氏茶莊生產干茶5千多斤,產值60余萬元。
家鄉致富帶頭人
茶園冬季管理是一年中茶園管理最重要的一項工作,也是春茶增加產量、提高鮮葉品質的關鍵。
眼下,在張氏茶莊的茶園里,工人們手持農具,嫻熟地為茶樹鋤草、追肥,為冬季茶樹生長提供充足養分。
“在霜降之前,我們就采取以采帶剪的方式管護茶園,具體來說就是去除茶樹頂端優勢,打頂的茶青可以制作夏秋茶,又可以起到修枝整形的效果,促進來年茶青產量與品質的提升。”張德勇說,目前,茶園的封園已經基本完成。
經過多年悉心經營,張氏茶莊已經走上了一條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的現代茶企發展道路。目前,茶莊已發展成1300多畝的有機生態茶園基地,每年帶動周邊群眾務工至少3000人次,走上了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我都在茶園干了好幾年了,120元一天,也不耽誤家里的農活。”大壩村村民李華菲說。
近幾年,在張德勇的示范和帶動下,周邊的農戶也開始種茶致富,他還不遺余力地幫助家鄉100余名茶農提升制茶工藝。在他的帶動下,10余名茶農成了當地的技術能手。
從打工到創業,從小工棚到大廠房,從一個人到一群人……如今,白霜已悄悄爬上張德勇的兩鬢,每當別人問起,有沒有后悔回到家鄉時,他總是會自豪地說:“不僅不后悔,反而覺得很自豪!”
看著綠油油的茶園,張德勇滿懷信心:“接下來,我要把加工廠完善升級,做好茶園的管理,提升茶葉品質,帶動更多群眾參與種植,為周邊村民提供就業崗位,促進增收,和鄉親們一道把家鄉的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為家鄉的發展添磚加瓦,助力鄉村振興。”
(吳傳娟)
摘自《貴州日報》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