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安徽省績溪縣農民工返鄉創業園徽和天下食品公司,寬敞明亮的生產車間里,工人們在臭鱖魚加工生產線上有序忙碌;院子里曬滿了火腿、香腸等腌臘制品,徽菜里需要的多種食材在這里基本都能找到。
“剛和上海中華老字號大富貴、老盛倉建立了供貨合作關系,簽下了 800萬元的大單!”一見面,“徽菜大師”馮文敏就“報告”了好消息。
在北京打拼十幾年后,馮文敏還是確定回到家鄉績溪縣長安鎮開啟新一輪創業之路。從“徽菜之鄉”走出去,再回到起點,他想找回的就是那份原汁原味的“一桌徽菜”。
闖蕩北京潛心鉆研技藝
高高大大的馮文敏是個“80后”。他所在的績溪縣是有名的“廚師之鄉”“徽菜”兩個字早早就融入了他的生命。
1997年初中畢業后,馮文敏跑到安徽徽廚技校學習廚師技藝。2002年,馮文敏前往北京闖蕩,先是在酒店做廚師,后來自己開了一家主營徽菜的小飯店。他的目標很簡單,就是要把徽菜文化在異鄉發揚光大。
烹飪行業十分辛苦,是個天天圍著鍋臺轉的活兒,起五更、熬半夜,別人下班你上班,人體生物鐘都改變了。但馮文敏一點也沒有退縮。他憑著“績溪牛”的干勁、蠻勁、韌勁,不斷地潛心鉆研,技藝日益爐火純青,把一道道常規徽菜炒出了人無我有、人有我香的“好味道”,深受顧客喜愛。
就這樣,十幾年間,他從廚房小幫廚做到主廚,逐漸做到徽菜連鎖餐飲企業的合伙人,嘗遍了酸甜苦辣,同時也得到了廚藝界同行的認可。
返鄉創業“圓夢”徽菜振興
2016年,是馮文敏的一個命運轉折點。他發現,北京市場的徽菜原材料,大都從績溪老家發貨。因收購產品的標準參差不齊,加上運輸路程較長,徽菜食材的新鮮度與口味受到影響。家鄉生態環境優良,特色物產豐富。如果回家收農產品,再進行深加工,村民就能在家門口輕松掙錢,不是更好嗎?
經過深思熟慮,做了22年廚師的馮文敏毅然放棄北京的優厚待遇,帶著振興徽菜的夢想,回到家鄉長安鎮創辦了專業生產標準化徽菜食材的徽和天下有限公司,從一名廚師轉向食材生產商。
回鄉創業,馮文敏一心想找回徽菜最本真的味道。而臭鱖魚是傳統徽菜的代表,他決定將臭鱖魚作為突破口。
為結合傳統古法并創新腌制技術,馮文敏潛心研究,反復試驗,臭鱖魚買了一批又一批。經過半年多的試驗與研發,形如百合、色如白雪、口味獨特的績溪臭鱖魚終于“出爐”,并形成了一套標準的工藝流程,在國內處于領先水平。
2017年投入市場一炮打響,遠銷全國各地,銷售額迅速突破2000萬元,被譽為“安徽第一菜”,馮文敏也被評為“中國臭鱖魚制作大師”,并被評為宣城市技能大師工作室領銜人。
臭鱖魚的成功給馮文敏帶來極大的信心。他開始琢磨,要做出“一桌徽菜”。經過不斷摸索,如今,馮文敏的食材不僅有冷凍的臭鱖魚,還有刀板香等腌臘食材,以及干豆角、干粉絲等干制品,暢銷全國各地。
帶領鄉親共奔致富之路
“個人富不算富,全村富才是真的富。”馮文敏弘揚徽菜的初心一直沒變,他決心做大“一桌徽菜”,把徽菜菜品源頭把控好,形成種養、加工、銷售的完整產業鏈,帶動更多父老鄉親參與進來,共同創業,共同致富。
為此,他專門成立了“徽和家庭農場”和專業合作社,與當地500余戶村民簽訂收購訂單,帶領鄉親一起制作筍干、豆干等特色農產品;發展土雞、小黃牛、黑毛豬等家禽養殖;建立鱖魚、天麻、竹筍、山芋等徽菜食材種植基地2000畝。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徽菜原材料產業的發展壯大,周邊不少村民在家門口有了就業門路。目前,公司常年吸納農民就業20余人,戶均年增收2.5萬元,季節性臨時用工達三四百人。以竹筍為例,2023年公司就帶動了長安鎮7個行政村和旌德縣兩個鄉鎮共1000多農戶在家門口增收。因廣受村民擁戴,馮文敏還被推選為長安鎮下五都村黨總支部副書記。
2022年,馮文敏響應“新徽菜 名徽廚”號召,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將公司總部遷到績溪縣農民工返鄉創業園,建立了上海大富貴酒樓(皖南)徽菜原料冷鏈配送中心,精心打造“績品”特色徽菜原材料90余款產品。與此同時,成立農產品物流中心,進一步延伸產業鏈,帶動更多父老鄉親參與進來。
如今,馮文敏的徽菜食材企業不僅是徽菜技藝培訓基地,也是各地徽菜廚師切磋交流的舞臺。
(馮長福 周明助 高建慧)
摘自《安徽日報農村版》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