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李白旅游愛去哪
時間:2024-03-22 13:00:44 來源:農民文摘 作者: 字號:【

  漫游是唐代文人,特別是初、盛唐文人非常重要的一種生活選擇,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在唐代,特別是初、盛唐,文人群體性的漫游形成了一股非常洶涌的風潮。他們都會去哪里呢?

  燕趙之地

  燕趙之地雖是邊塞,卻非絕域,文人來此漫游不會經受太多的艱難。加上燕、趙古來即是慷慨悲歌之地,有一種豪士之風,所以有不少文人就來到燕趙之地進行漫游。燕趙之地有當年燕昭王修的黃金臺,其中蘊含著一段招賢納士的歷史故事,因而很多漫游者到這里后都要登上黃金臺,憑吊古人,并抒發一番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初唐的陳子昂到燕趙去過,盛唐的李白、中唐的李益去過,那位曾參加過邊塞幕府工作的高適也去過。在這些去過的人中,以陳子昂的那首《登幽州臺歌》最為著名:“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詩僅四句,卻具有穿越時空的永恒魅力。

  巴蜀之地

  巴蜀農業非常發達,向有“天府之國”的美稱,在唐代又有“益一揚二”的說法,也有的說是“揚一益二”,總之,說的都是兩地在天下非常富足。從規模看,成都恐怕也是除了長安、洛陽之外的第三座大城市了。蜀地又有很多的仙山,有很豐富的人文景觀,因而吸引不少文人前往漫游。“初唐四杰”就都到過蜀地,大詩人杜甫、李商隱等人曾入川,依人做幕,留下了不少優秀的詩篇。

  浙東

  江南風景秀麗之地,首推浙東。據學者統計,僅收入《唐才子傳》的278個人里邊,就有174個人游過浙東。唐代共有322位詩人游訪過浙東的山水,這樣一個人數可以說約占唐代詩人總數的1/10了。

  此外,浙東還是道教的發祥地之一。唐代好道術者不乏其人,有不少文人還曾經加入過道籍,受過道箓,李白就是其中之一。而受道箓要經過一個比較繁雜的儀式,要經過體膚的磨難,最后才能加入,李白也經過了這一關。他曾經寫詩說:“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而在名山里,最令文人向往的,大概就是遍布古剎名觀的浙東了。于是唐代的文人從初唐開始即紛紛來到這里,經過盛唐而達于極盛,到了中唐,仍然有大批的文人把目光投向浙東,并在游覽過程中,留下了一篇篇精美的詩作。

  揚州

  浙東之外,地處長江之畔的揚州也是非常為人歆羨的一座城市,這里是天下少有的繁華之地。李白到過揚州,據說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就揮金三十余萬,大把大把地花錢,非常痛快。

  揚州的特色不僅在于有美麗的風景,也不僅在于它有非常發達的經濟,還在于那里有從事娛樂業的眾多的女性。唐人有很多詩篇寫過揚州的美女,比如張祜寫了《縱游淮南》:“十里長街市井連,月明橋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揚州死,禪智山光好墓田。”在月色的照耀下,看橋上那些女性,一個個像是神仙中人一般,以至于他說人生只應該死在揚州。連死都選擇在了揚州,由此可見他對揚州的迷戀。杜牧寫了《寄揚州韓綽判官》,也是一首很有名的詩:“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還有《贈別二首》:“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長安

  除了浙東、揚州等地之游,唐代文人漫游的主要目的地,就是名都大邑,也就是大城市。當時的城市最大的恐怕就是帝京長安了,幾乎每一個希望求仕途的文人都到過長安,王維來了,李白來了,杜甫來了,韓愈、柳宗元、白居易、元稹,等等,一大批著名的文人都從四面八方向長安進發。

  唐代文人的長安游,很多情況下并不像我們想的那樣瀟灑,有相當一批文人游得非常艱難、困頓,在漫游的旅途中,他們飽嘗了人間的辛酸。比如大名鼎鼎的杜甫,來長安游了,游了之后就困居在此,長達十年之久。他的《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描述當時情況說:“騎驢十三載,旅食京華春。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早上去敲富人家的門,晚上隨著別人的肥馬在奔跑。坎坷、困頓,在非常不得意的環境中度過,以至于殘杯和冷炙,處處都潛藏著悲酸和艱辛。

  (尚永亮)

  摘自《民間故事選刊》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