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排面最大的一定是吃席。
這么說吧,不管是刮風、下雨、下雪,還是下冰雹,都不能阻擋人們吃席的腳步。大棚、壩里,不管在哪里,只要能擺下桌子就能開一場席。
呼朋喚友,總之只要親戚在就能成席。
最關鍵的是,中國人的吃席,不僅是一種傳統,更是對團圓的慶祝,對美好的向往。喜怒哀樂、春種秋收、婚喪嫁娶、年節祭祀……人生的大事小事,都通過一場場宴席將親朋好友串聯起來。
無論南北,每到過年,都要吃一頓慶祝豐收的年宴。
在農村,甭管是哪個鄰居家辦酒席,村里收到通知的大媽個頂個的開心,有的起個大早趕去幫忙,有的三五成群開始商量著隨多少份子,約定好幾點幾點在哪家碰面,大伙兒一同前往吃席。
這也是村里的大媽大嬸,除了過新年難得穿戴干凈整齊的時刻,同時也是一年當中,除了新年最豐富的一頓。
當然,在吃席這件約定俗成的事上,每個地方的菜品總是存在區別的,總有一些味道,哪怕沒吃過,光看到都會口水直下三千尺。
別的不說,先從好客山東說起,在菜品上山東的流水席上分量管夠,因為山東絕對讓你吃不了“兜”著走。
最高規格的是24道菜,其中熱菜16道,涼菜8道。山東的席才是真正的酒池肉林。
更重要的是,在山東吃完大席,人們就會將沒有吃完的菜,用盆或者塑料袋折回去,再熱一下吃才好吃,那叫雜菜,也是山東大席的精髓。
同樣是吃席,山東叫村席,而四川卻稱作壩壩席。
壩壩席是川東北一帶農村特有的傳統民俗盛宴,基本都是在自家壩子前擺上借來的桌子板凳,宴席是一張四方桌,舊時稱八仙桌,配四根長板凳,坐八個人。
正對門口的席位叫上席,一般是長輩、老者或有威望者就座的地方。按照規矩,先上涼菜,然后是炒菜、蒸菜、燒菜,最后是湯。
在廣西民間有句話叫:扣肉不上不算席。你要吃席,你要吃大餐,扣肉是主角。
好不好吃,你吃不吃,不重要,它就是這頓大餐的吉祥物,缺它不行。北京烤鴨也好,松鼠魚也好,哪怕烤全羊呢,沒有扣肉壓陣,在廣西就是白搭。
扣肉一放,鞭炮一響,這就算開席了!
而伴隨著時代的進步,宴席產業結構的逐漸規范化,以及人們所要求的體面化,流水席文化正不斷萎縮。
不用在意時間,從晌午開席就嘮到深夜的四方桌子也漸漸消失了。所謂的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萬象人生,也不過一桌世俗團圓的濃郁氛圍感也蕩然無存。
年輕人為什么愛吃席?對于他們人而言,吃席不僅僅是因為隨了份子錢、有空。
吃席的好處在于,平時出去聚餐不是火鍋就是日料韓料,四個人一桌頂多也就點個五六個菜,哪有什么場合能吃到酒店的大菜,還葷素搭配,涼菜到甜點一個不落。
另一方面,從互聯網的角度來看的話,近些年來做探店美食向的自媒體越來越火,尤其是農村的流水席,這種題材的短視頻流量都非常的高,宴席滿滿當當的畫面很有沖擊感,城里人看著新鮮,農村人有共鳴。包括有些沿海的宴席海鮮多,觀眾會覺得高級和滿足。
甚至還有外地來旅游的游客,為了吃席包個紅包就地參加婚宴。
印象中小時候大家都是被家長拖著去參加酒席,還沒結束就鬧著要走。怎么現在說起吃席年輕人比父母輩都來得更起勁?
吃席=吃瓜,物理意義和精神層面的雙重飽和感,這種獨特的體驗還得是吃席才能有。
吃席時聽桌上的阿姨婆婆們講講各家的家長里短,心里頓時就不焦慮了。那種讓你放下防備的煙火氣,那種最普通、最直接的如同食物本質所具有的物理特性的溫度,會讓人感受到絲絲人間溫度。
當然,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愛吃席,其實比起吃來說,更多的是對于相聚的向往。
大棚底下,喝酒、抽煙、打牌、聊天……怎么爽快怎么來,接受大叔大嬸熟悉熱情的招呼,聽聽小伙伴們的東家長西家短,向鄉友問問好,給日常的忙碌找一個敘舊的機會。
直白來說,每一個喜歡吃席的年輕人都有著不同的理由,或為了湊熱鬧、或為了敘舊或為了再吃一頓家鄉正宗的美食或為了聽聽大伙嘮家常。
每一場流水席對于不同的人來說,都具備著不同的意義。
(永遇樂)
摘自“互聯網那些事”微信公眾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