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過后,漸有春雷萌動,泥土里越冬的小動物被喚醒,春泥里的小草也探出頭來露出笑臉。春回大地,萬物復蘇,家鄉的春耕開始了。
我的家鄉在豫北太行山東麓的淺山區。鄉親們重視春耕生產,“春不種,秋不收”“人哄地一天,地哄人一年”……這樣的道理人人熟記心間。因此,每年這個節氣,鄉下家家人倍忙,戶戶無閑田。
運糞追肥是家鄉春耕生產的頭項農活。鄉親們把牲畜糞、秸稈肥、廁所里的人糞尿等喚作粗肥——這些有機農家肥既壯又有后勁,而且無污染,深受莊稼人的喜歡。
套上牛車,裝上滿滿一車粗肥,趕車的小伙兒鞭子一甩,老牛打著鼻響就上路了。拉到地里,一鍬鍬地均勻撒在麥苗四周,既不能壓住麥苗還要撒遍,邊邊沿沿都要施勻。
麥田管理講究個精工細作。先是中耕,用鋤頭松土保墑除草,彌封土地裂縫、沉實土壤,促進小麥根系發育,提高秧苗的抗旱能力。
中耕后要澆苗返水。“布谷飛飛勸早耕,春鋤撲撲趁春晴。千層石樹遙行路,一帶山田放水聲。”
澆水一般是兩個人的活。如果是夫婦二人,一般是丈夫手執鐵鍬在田埂里來回走動,邊走邊打坎化溝,保持水流勻速,使整個田疇的麥苗都要澆灌到;妻子則順著麥壟細致察看浸透水的田畦,看有沒有被水沖開口,如果有就要及時堵上。
浸水后的麥苗經風的洗禮,表面的濕氣慢慢蒸發,嫩嫩的苗株上倒掛著晶瑩剔透的水珠,煞是惹人喜歡。用手輕輕一碰,就“噗簌簌”地落下來,像斷了線的珍珠。
春耕時,要把秋后留下的白地耕犁一邊,好種上玉米、棉花或其他雜糧。待炊煙裊裊升起,太陽露出紅紅的笑臉時,鄉親們牽牛荷犁,開始了一天的耕作。
家鄉的春耕,如詩如畫的春耕,就這樣深深地刻印在游子的內心,任憑歲月磨洗,卻不曾褪去……
(桑明慶)
摘自《光明日報》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