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龍抬頭”是傳統民俗,這一天又稱“春耕節”“農事節”“青龍節”等。“龍抬頭”,意味著陽氣生發、萬物生機盎然。那么,“龍抬頭”的由來是什么?為何是在二月初二?
古人為觀測天象,將天球赤道和黃道一帶的恒星分成二十八個星組,稱為二十八宿。二十八宿中,每七宿為一組:東方為蒼龍,南方為朱雀,西方為白虎,北方為玄武。其中,東方蒼龍包含了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生動勾勒出一條龍的形象。角宿作龍頭,亢宿為脖頸,氐宿為胸膛,房宿為龍腹,心宿是龍身,尾宿和箕宿共同代表龍尾。“龍抬頭”反映的就是角宿從東方地平線升起的形象,像是“龍頭”抬了起來。
從節氣上說,農歷二月初,正處在“雨水”“驚蟄”“春分”之間,中國南方很多地方已開始進入雨季。自古以來,人們在龍抬頭時節,有敬龍祈雨、放生等多種習俗,以求一年吉祥豐收。
因為“龍抬頭”與農事相關,因此在“二月二”這一天,有許多以龍冠名的食物。清朝《帝京歲時紀勝》里提到:“都人用黍面棗糕麥米等物油煎為食”,也就是說,那時要吃一種類似煎餅的食物,在民間被稱為“龍皮”。另外,老北京人還要吃春餅,層層的春餅也被稱為“龍麟”。同時,在這一天,米飯被稱為“龍子”,面條稱為“龍須”,餃子被稱為“龍耳”,餛飩則被叫“龍眼”。
飲食之外,“二月二”還有諸多習俗,其中流傳最廣泛的是“理發”。民間流傳,最初二月二要理發是因為正月里有一個忌諱,不能動刀,二月初一又是太陽生日,也不宜動刀,所以到了二月二就可以開始理發了。也有說法稱,二月初二兒童理發,叫剃“喜頭”,借龍抬頭之意,保佑孩子健康成長;大人理發,希望能帶來好運,新的一年順順利利。
(于夢兒)
摘自《新京報》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