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古鎮荊紫關的嬗變
時間:2024-03-26 15:23:44 來源:農民文摘 作者: 字號:【

  推開歷史厚重的大門,一座古色古香又充滿活力的千年古鎮便會映入眼簾。

  這便是位于河南省淅川縣以西70余公里的荊紫關鎮。該鎮地處豫、鄂、陜三省交匯處,素有“一腳踏三省”之稱,亦因保存完好的明清古街而聞名遐邇。

  從繁華熱鬧的“小上海”,到“待字閨中”的旅游地,越深入了解荊紫關的燦爛歷史,你會愈加地感到贊嘆。

  從西周開始,人們在今天荊紫關上游的月亮灣附近,建筑了一座夾于兩山之間的關隘,這就是荊紫關。荊紫關的外面,是八百里秦川;里面,是縱橫開闊的中原地帶,使其成了秦川與中原交流、往來的咽喉之地,自古以來便屬于軍事重鎮。

  彼時,楚國經常與秦國打仗,著名的“丹陽之戰”就發生在荊紫關。有時候,荊紫關早上還是秦軍領地,傍晚就被楚軍搶去,“朝秦暮楚”這個成語也因此而產生了。

  到了唐朝,“西接秦川,南通鄂渚”的荊紫關以其優越而獨特的地理位置,迅速成為客商云集的地方。“安史之亂”爆發后,全國各地藩鎮林立,各自為政,使得淮河、汴河的漕運被迫中止。朝廷無奈之下,不得不發揮丹江的航運能力,將江淮一帶的貨物運送到陜西關中地區。于是,丹江沿途出現了不少如荊紫關般的商業重鎮。

  到了明清時期,荊紫關更是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代”。湖北、陜西乃至于上海、蘇杭的巨商大賈,沿江而來,聚集于荊紫關。由此,這里也無疑成了貨物通往京城長安的中轉地。便催生出了大江南北聚集而來的“八大幫會”“三大公司”“八大轉運行”“十二大藥材行”“十三大騾馬店”和“二十四大商行”。使得古鎮荊紫關的經濟文化,風生水起,享譽八方。

  商業交流和文化交流總是形影相隨。以古都洛陽為代表的黃河文化、以雄奇三峽為代表的荊楚文化、以古都西安為代表的秦川文化在荊紫關匯聚、交流,形成多元文化的碰撞與交融。賈平凹在《白浪街》中寫道:“街中有一家陜西人,姓荊,六十三歲,長身長臉,女兒八個,八個女兒三個嫁河南,三個嫁湖北,兩人留陜西,人稱‘三省總督’。”

  翻過晚清沒落的沉重一頁,來到近代,作為軍事要地的荊紫關又譜寫了轟轟烈烈的紅色傳奇。在這片紅色土地上,荊紫關作為軍事要沖,在土地革命時期、抗戰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發揮著重要的戰略要地作用,見證著我軍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的光輝歷程。

  土地革命時期,由軍長程子華、副軍長徐海東率領的紅二十五軍奇襲荊紫關,取得了第二次反“圍剿”的第一個重大勝利;抗戰時期,鄂豫陜地區(即鄂西北、豫西南、陜南三區交界處的荊紫關延邊地區),被毛主席列為全國六個抗戰戰略要地之一;解放戰爭時期,由李先念、王震領導的中原軍區部隊強渡丹江河,沖破荊紫關,取得了中原突圍的勝利。

  作為具有革命優良傳統的三邊重鎮荊紫關,在革命戰爭年代也涌現出了大批的仁人志士,荊紫關段氏三雄(段鳳軒和其子段撫摩、段撫育)的紅色傳奇就是代表之一。段鳳軒是荊紫關漢王坪人,其有兩個兒子,大兒子段撫摩畢業于北京輔仁大學,二兒子段撫育畢業于延安抗日軍政大學,父子三人共同參加革命,并作出了重要貢獻。1948年3月,荊紫關解放戰爭打響,他們與我軍主力十二旅三十六團并肩作戰,一舉攻下了三邊古鎮荊紫關。而后我軍陜南軍區五十七師進駐荊紫關進行修整,段氏父子積極為軍隊籌集糧草,保障了部隊供給。彼時,淅川縣城尚未解放,淅川民團司令任泰升妄圖以優勢兵力奪回荊紫關,段家父子為了保衛荊紫關,與殘匪和敵人開展了幾十次戰斗,用鮮血捍衛了荊紫關。

  那時的荊紫關百廢待興又多災多難。1931年對于荊紫關鎮來說是一個轉折點。當年夏季,丹江爆發洪災,在一夜之間將荊紫關鎮淹沒殆盡。而后,由于丹江兩岸毀林開荒,導致河岸坍陷,河道淤塞,航運不通。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丹江的航運的荊紫關鎮,航運不通,嚴重影響了當地的商旅往來活動。

  在黨的領導下,勤勞的荊紫關人從不缺乏艱苦奮斗的精神品質。在20世紀也開創了工業、農業、教育等方面的一個又一個輝煌。

  工業方面,1987 年成立于藥王廟村的“河南省淅川縣玉典化冶有限責任公司”經過多年的滾動發展,曾發展成為集生產、銷售、研制、開發為一體的上規模企業。生產的鋇系、鈣系、釩系等鐵合金產品共有80多個品種,廣泛應用于鋼鐵冶金企業的各鋼種,是煉鋼的優質復合脫氧脫硫劑。自行研帛的硅鋁鋇、硅鋁鋇鈣、硅鋇鈣三項“礦熱爐一步法”生產產品均獲國家專利,被眾多廠家譽為煉鋼脫氧史上的又一次革命,公司“益鋼牌”鐵合金產品不僅能夠提高鋼質質量,而且可以降低煉鋼成本,被“中國質量萬”里行評定為重點推薦產品。

  農業方面,除了傳統農業的發展,讓群眾尤為懷念的就是荊紫關桑蠶之父——陸錫芳。1987年,江蘇太倉人陸錫芳懷著滿腔熱忱和扶貧夢想來到偏遠的豫西南小鎮——淅川縣荊紫關鎮撒播科技星火。據當地張巷村原黨支部書記聶付彥介紹:當年陸錫芳一踏進那富有詩意的丹江河岸,不由一陣感慨——丹江沿岸灘涂面積這么大,落差地這么多,除了種莊稼,還可以一葫蘆打兩瓢,發展蠶桑,確實是個得天獨厚的好地方。于是,接下來的28年間,他扎根農村,全心全意為桑農傳授種桑養蠶技術,醉心科研,潛心探索,不斷推陳出新,提升養殖技術,探索完善了湖桑養蠶生態循環產業鏈。

  教育方面,這個小鎮和百年名校河南大學還有一段不解的緣分。這件事還要從抗日戰爭時期說起,20世紀40年代,受日本入侵中原的影響,“河南大學”被迫撤離開封,于1944年6月輾轉顛沛到荊紫關鎮,熱情的荊紫關人民自己省吃儉用,來支持河南大學師生在這里生活學習。河大師生為了感恩,力助荊紫關創辦了“七七中學”。2001年7月,“河南大學”在90年校慶期間,組織訪問團沿著當年師生流亡的路線來到荊紫關鎮,并協助鎮民成立了河南大學附屬荊紫關高中,成為河大歷史上的一段佳話。2022年9月25日,中央電視臺紀錄片《百年河大》攝制組在荊紫關高中架機開拍,圍繞當年河大抗戰流亡荊紫關時的荊紫關高中、平浪宮、吳圣明家宅、漢王坪、魏村小學原址等地進行拍攝,并對河南大學荊紫關附屬高級中學校長呂洲進行采訪,讓荊紫關將因河南大學再次登上央視。

  漫步在荊紫關鎮的明清古街,我們能夠看到保存完好的古街道、關門、山陜會館、禹王宮、平浪宮、萬壽宮、法海寺、河南會館、城隍廟、一腳踏三省碑亭等明清建筑,仿佛在無聲地訴說著昔日的熱鬧與繁華。

  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荊紫關鎮初級中學校長 張高峰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