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澆灌“科技之花” 結出“產業之果”
時間:2024-04-26 11:51:02 來源:農民文摘 作者: 字號:【

  在開學的喧囂聲中,校園深處,實驗室的科研熱度不減。新疆塔里木大學南疆現代農業先進技術研究院吳翠云工作室內,學生們圍著老師吳翠云熱烈討論著。吳翠云,是塔里木大學林果專業的教授,33年來,她扎根南疆,服務在紅棗種植的第一線,把粒粒種子播下,培育為幸福成果。

  在南疆繁榮紅棗產業

  “世界的紅棗看中國,中國的紅棗看新疆。”吳翠云有一個夢想,要讓紅棗產業在南疆大地煥發勃勃生機,讓老百姓通過紅棗種植增收致富。

  自2008年以來,吳翠云帶領的紅棗研究團隊就長期扎根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四師,開展紅棗栽培技術指導和培訓,還派駐團隊教師和研究生常年駐點第十四師二二四團、四十七團和皮山農場開展紅棗提質增效技術服務,每年精準指導2萬余畝棗園提質增效和輕簡化栽培管理,助力紅棗產業發展。

  “這里紅棗種植面積大、產業單一,迫切需要科技助力,通過長期不間斷的技術支持,讓團場、連隊的這個支柱產業繁榮發展、站穩腳跟。”吳翠云說出了在這里扎根服務的原委。

  2007年以來,新疆紅棗栽培面積迅速擴大,隨之而來的問題和技術需求也越加迫切。吳翠云帶領團隊攻堅克難,示范推廣新成果新技術10余項,研究創建了適宜戈壁荒漠種植的棗高效優質栽培技術體系、適宜輕簡化栽培的密植園改造技術,建立配套的提質增效技術方案,成果應用于南疆各師團及各地區的多個縣鄉鎮,全力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在南疆紅棗產業規模實現從小到大的歷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讓紅棗種植成為南疆農民脫貧致富的當家產業。

  讓“科技小院”賦能鄉村振興

  最近,由吳翠云領銜的“新疆昆玉紅棗科技小院”在中國研究生鄉村振興科技強農+創新大賽“拼多多杯”第二屆科技小院大賽全國總決賽中榮獲三等獎,這也是吳翠云2024年獲得的第一份沉甸甸的“禮物”。

  3年里,吳翠云先后帶領5批研究生12人次長期駐扎在“科技小院”,29名研究生定點不定期參與課題研究、社會服務和新品種培育,深度了解、調研和指導紅棗產業發展,通過研究生駐點培養,也激發了研究生知農愛農、學農為農的情懷,吳翠云深知這里面的意義。

  “只有扎根基層、立在一線、埋頭實干,才能有力有效助力鄉村全面振興。”提及優秀成果誕生的關鍵,吳翠云篤定地說。

  吳翠云依托“科技小院”,帶領團隊采用“做給職工看、領著職工干”的方式,傳授技能,傳播專業知識,在校園開展“科技小院”建設成果展活動,組織“科技小院”建設成效觀摩和經驗交流會,架起了小院駐地和大學聯合傳播科技知識的橋梁。

  “科技不僅可以改變生活,還可以傳遞溫暖和希望。吳老師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實例,讓農民明白了科學種植的重要性,為農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幫助。這也讓我更加堅定了從事農業科技服務的決心。”研究生閆浩宇興奮而堅定地說。

  “廣闊南疆,大有作為。只有來到南疆,學以致用,深入農業農村一線探索理論與實踐的差異,才能真正練就過硬本領,書寫青春華章。”在“科技小院”駐扎了半年的研究生苑恒州在日志中寫道。

  把紅色基因注入團隊靈魂

  在擔任系主任的幾年時間里,吳翠云帶隊去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四師四十七團學習沙海老兵精神,去阿克蘇柯柯牙感受“荒漠變綠洲”的生態奇跡,赴團場探訪新型城鎮化建設,將紅色基因注入團隊靈魂。

  “有些年輕的團隊老師對當地的歷史文化不夠了解,不能深入體會當地百姓的訴求,我們的科技服務就無法送到群眾的心里。”吳翠云說。

  吳翠云心系科普事業,熱心技術傳播,常常利用校內兵團果樹種質資源圃,通過參觀、品鑒、實踐操作等方式,面向大學生及中學生開展種質資源收集保護重要性的科普教育、農耕文化教育,以實地參觀林果資源、科研示范現場和生產勞作體驗的方式使同學們對果樹種質資源、育種、栽培有了初步的認知,以此強化園藝專業學生的“三農”意識,厚植“三農”情懷。

  今年55歲的吳翠云依舊像陀螺一般在教室、研究室、實驗室、工作室不停地轉,在團場連隊、田間地頭不停地鉆,辛苦、勞累在所難免,但她也常常感受到幸福、溫暖。

  “農業科技服務這條路不好走,但我們要堅持走下去。鄉親需要我們,他們的幸福就是我們最大的幸福。”吳翠云說。

  (王江平 余明星)

  摘自《中國婦女報》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