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跟隨“頭雁”一起飛
時間:2024-04-26 11:51:32 來源:農民文摘 作者: 字號:【

  

  大棚一棟連一棟,棚頂明晃晃,輝映著太陽的光芒。

  番茄、甘蔗、黃瓜……人們見慣了的果蔬在這里變了樣:土里長的下了水,地里躺的上了藤,南方的移到了北方……這些“奇奇怪怪”的模樣,勾勒出獨特“豐景”,描繪了致富路徑。村民說,這個有著800多棟大棚的園區是天津市武清區南蔡村鎮糶糧務村“一肩挑”劉天民帶領大伙開創的。

  人才“軟實力”就是鄉村“強動力”《天津市鄉村振興全面推進行動方案》明確提出實施人才引育工程,引導在外致富能手、退役軍人、知識青年等返鄉就業創業。鄉村振興賽道上,通過引育致富能手、帶頭人帶動,糶糧務村實現“加速跑”。

  致富能手成村里帶頭人

  “小雪”節氣過后,室外寒氣撲面,天民田園(以下簡稱園區)果蔬大棚里溫暖如春,氣壓、光照、噪聲、溫度……顯示著一項項數據的“溫室”呵護著里面的水果黃瓜、口感番茄等特色果蔬。村莊里硬化道路四通八達、整潔宅院沿街排列,處處透著鄉村的美。這里是糶糧務村,去年村集體收入60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3.9萬元,是天津市鄉村振興示范村。

  難以想象,早年間,村民們走的是下雨出不了門的“水”“泥”路,村里垃圾沒有“家”、污水靠蒸發……家家戶戶主要靠種大田作物為生,村民們缺少掙錢的路徑;村里沒有像樣的產業,村集體“兩手空空”。1100多人的村莊靠什么致富?

  村民們琢磨:誰家日子過得好,興許也能帶大伙兒過好日子。

  劉天民進入大家的視野。今年45歲的他初中畢業就進城務工,先是干建筑工,后來組工程隊,靠頭腦活、肯付出,在十幾年前就攢下財富,在武清城區買了房安了家。

  時代的大潮滾滾向前,糶糧務村卻變化不大,路還是土路,農業生產還是靠天吃飯。“自家日子過好不算本事大,要讓大伙兒都過上好日子。”劉天民看著老家的“老樣子”,心里不是滋味,有了帶著大伙兒一起往前奔的想法。“糶糧務成村于遼代,曾是糧米交易之所,我們自古就是魚米之鄉,只要路走對了,不信村子富不起來。”

  自己有想法,家人同意嗎?

  “在城區干得好好的,非要回村里?”家人起初不理解,但見劉天民心意已決,漸漸改變了“立場”:“既然組織和大伙兒信任,要不你就回去試試!”

  不承想,這一試試到現在。

  2009年進入村“兩委”班子,劉天民當選為村委會主任。

  土地是農民的“飯碗”,但當時糶糧務村基礎設施差、缺乏良種、一家一戶分散經營,靠單打獨斗根本富不起來。劉天民想把土地集中起來干大事,但村民們有顧慮,“土地流轉出去,萬一經營不好、賠了,‘包地錢’能給嗎?”

  劉天民打下“包票”:“賠了,錢我掏。”

  2009年,劉天民牽頭成立天津市天民蔬果專業合作社,建起天民田園設施農業生產基地,希望通過“合作社 + 農戶”模式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帶動村民增收、村集體經濟壯大。合作社以每年每畝1000元的價格將146畝土地流轉了過來,進行統一管理。

  土地集中,能適度規模經營了,本想著就此大干一番,現實卻給劉天民“潑了幾盆冷水”。

  “種桃,趕上病蟲害;種葡萄,管護不過關;種西瓜,好不容易迎來大豐收,卻遇到‘鬼行市’,一天一個價,像過山車,到后來雇人收拾的錢都趕不上賣瓜錢,又賠了……”接連受挫,劉天民一度迷茫,“把一個村子發展好,到底從哪里入手呢?”

  2012年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劉天民很感動,“組織和大伙兒信任,必須干出名堂。”

  轉年,他有了清晰方向。糶糧務村位于京津之間,西臨北運河,東靠武香路,廊良公路穿村北段而過,“守著兩個大城市,正好適合發展現代都市型農業。”當村莊發展與時代節拍合拍,和音自然響亮。

  劉天民意識到,村里此前發展設施農業、打造京津一小時果蔬園的定位是準確的。園區種不好、種得不對路,是因為缺技術、缺良種、缺管護知識。

  一條“借腦引智”的路子在小村莊徐徐鋪開。

  科技成村莊發展強力支撐

  發展設施農業,村民們算是“新手”,“新手”怎么解決果蔬種子不佳與病蟲害等問題?糶糧務村走的是“取經”路。在上級支持下,糶糧務村與天津農學院、天津市農科院等單位形成緊密合作關系,邀請專家為園區“把脈”、輸送良種,將園區發展為新品種新技術的“試驗田”。近年來,園區引進水果類番茄、黃瓜等市場俏銷果蔬品種100余個,包括過去只在南方生長良好的黃色火龍果、甘蔗等,在專家的指導下科學種植成功,畝均經濟效益大幅提升。

  嘗到甜頭,糶糧務村在“取經”的路上不斷向前。除了積極參加天津市農業農村部門組織的技術培訓外,糶糧務村還多次組織村民到山東等地學習,將一項項“黑科技”因地制宜引入園區。光伏發電增溫裝置、物聯網監控技術、智能調控技術、病蟲害防治系統、無土栽培模式……“過去大伙兒想都想不到的智能設備、先進技術等接連走進村莊,大大打開了大家的眼界。”園區技術員陳相濤說。

  在“取經”基礎上,園區還進行了多項創新。甘蔗、西瓜,這兩種過去北方地里“兩不相見”的農作物在大棚里實現“牽手”,甘蔗大棚承包者王桂玲介紹:“甘蔗從廣西引進的,它對干濕度、土壤肥料的要求與園區里的‘吊瓜’相似,我們為此試驗套種,發現兩者還很‘默契’,西瓜葉為甘蔗遮陰,對甘蔗生長有利。通過套種,畝均年收益超10萬元。”

  問題接連解決,發展的腳步從未停歇。大型糧食烘干設備、有機肥處理中心……園區里重量級“家當”越來越多。陳相濤侃侃而談:“小麥玉米收割后,如果晾曬不及時很容易霉變。我們引入糧食烘干設備,在每年的糧食收獲季24小時不休,為全區有需要的糧企、種植戶提供糧食烘干服務,每年烘干11萬噸,為糧食安全存儲貢獻一份力量。”

  “果蔬如果保鮮差,受市場行情的影響就大。從棚里到餐桌,果蔬都會有損耗,保存時間越長,損耗就越大。”陳相濤說,去年,園區又建成占地5.5畝、容積10000立方米的保鮮庫,損耗率由原10%降到了接近1%,園區每年可減少因損耗造成的損失64.8萬元。另外,保鮮庫提高了農產品的生鮮程度,延長了農產品的銷售時間,大幅提高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園區設施農業的發展受到越來越多的外界關注,2021年,園區新增一塊牌子——大禹節水智能種植園區。知名企業大禹節水公司來到糶糧務村,帶來資金和技術,助推鄉村振興,糶糧務村1075畝土地流轉至種植園區,目前由天民田園負責管理運營。

  近年來,農旅融合成為趨勢,鄉村旅游火起來。糶糧務村看到了新的機遇。園區內綠意盎然、新奇有趣、科技范兒十足,糶糧務村積極推進農旅融合,引導園區開辟300畝核心體驗區,承接采摘、團建、研學等項目,規劃建設游客服務中心。如今,天民田園農業科技示范園已成為集生產示范、科普教育、實踐實訓、休閑觀光等多項功能于一體的天津市現代都市農業發展代表性重要點位,經營管理面積達到2075畝,每年向京津等地供給果蔬1.5萬噸。天津市天民蔬果專業合作社獲得國家級農民合作社示范社、第一批全國種植業“三品一標” 基地、中國農民合作社 500 強等多項榮譽,并入選 2022 年天津市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 “頭雁 ”項目。全村共有363戶人家,其中155戶加入了合作社。劉天民獲得2023年度“全國十佳農民”稱號,獲評全國農業農村勞動模范。

  “抱團發展”共過好日子

  午后,陽光照進園區果蔬大棚,45歲的村民張友金正在棚內管理芹菜:“原先找不到好工作,總發愁。自從2019年開始到園區種菜,月月拿工資,錢袋子鼓起來,腰桿直起來,家里買了車,正翻蓋新房,日子越過越好。”

  “我和老伴兒都在園區務工,我倆一年能掙10萬元以上。”60多歲的村民王文起說,“像我這歲數的,到外面干,人家都不愿意要。如今家門口就能掙到錢,這筆收入對于我們普通人家而言可真不算少。”

  “流轉土地得租金、園區務工得薪金。”劉天民介紹,如今,園區安置本村及周邊村莊剩余勞動力300 多人,“有不少家庭,老兩口在園區打工,孩子在外頭上班,一大家子一年掙十幾萬元。這改變了過去農村家庭‘老人在家種地、年輕人出門打拼’的單一的增收狀況。”

  村民們有收入,村集體也有了錢。依靠好政策、上級扶持和村集體資金,村里的軟硬件設施得到提升,建了水沖公廁、裝了漂亮路燈,修了健身廣場和文化長廊……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劉天民介紹,糶糧務村不滿足于自身“跑得快”,2020年攜手周邊村莊投資引進大型自動化育苗設備,向社會提供鮮食番茄、黃瓜、草莓等種苗,年供給500余萬株。同時積極推廣新品種、培訓種植技術,授人以“漁”,提升周邊村莊菜農致富本領。

  對于下一步目標,劉天民說:“確保每年村集體收入穩定在60萬元以上,做大農旅產業,讓村子更有活力、更具有吸引力,成為更多人向往的宜居宜業美麗家園。”

  (劉雅麗 高 偉)

  摘自《天津日報》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