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閑置地種出“工業味精”
時間:2024-10-31 02:37:47 來源:農民文摘 作者: 字號:【

  花開時節,挖掘機打破了桐子灣的寧靜,成片的閑置地整治一新,田地中間種上了甜玉米,田邊地角栽植上五倍子。

  桐子灣位于重慶市忠縣野鶴鎮新場社區。五倍子可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芯片制造等領域,被譽為“工業味精”。當地的目標是,用兩三年時間建起1000畝五倍子種植基地。

  從養蜜蜂到學種五倍子

  牽頭種植五倍子的人叫譚乾平,今年50歲,是土生土長的新場社區人。種植五倍子,譚乾平是新手,但他是養蜂行家。他12歲學養蜂,是鎮里的養蜂帶頭人。

  因此,譚乾平在周邊省市養蜂界小有名氣,很多人都找他拜師學藝,其中有來自湖北省五峰縣的譚安健。見譚乾平毫無保留傳授養蜂技術,譚安健也坦誠相告,在五峰縣,種植五倍子是增收致富的好項目。

  “我對五倍子比較熟悉,每年都要趕著蜂群去采五倍子蜜。”在譚乾平看來,五倍子是一味中藥材。然而,當他到五峰縣考察時卻被深深震撼了,原來五倍子能提取單寧酸、沒食子酸等原料,可廣泛應用于生物醫藥、食品加工、工業制造、航空航天、芯片制造等領域,有“工業味精”之稱。

  譚安健表示,五倍子不是果,是蟲癭,又叫“百蟲倉”,里面全是密密麻麻飛蚊一樣的倍蚜蟲。五倍角是這些倍蚜蟲叮咬刺激而成,人工栽培五倍子涉及樹、蟲、苔蘚三要素,倍蚜蟲“采、收、分、裝、放”技術尤為重要,一個環節不到位,所有努力都白費。

  此言不假,當譚乾平將此事向相關單位咨詢后,隨即得到善意提醒,五倍子雖然種植效益好,但培育技術難度較大,周邊好幾個區縣多次試種都沒成功,建議他謹慎投資。

  “我就喜歡干有挑戰的事兒。”譚乾平說,目前,全球八成以上的五倍角產自中國,五峰縣是全國五倍角核心產區,有幾十年的栽培歷史。而桐子灣有1000余棵野生五倍子樹,“有廣闊市場、有成功經驗、有成活的倍林,不闖一闖咋知道不行呢?”

  譚乾平種五倍子的想法,得到野鶴鎮黨委書記范遠芬的支持。她知道,譚乾平是位實干家,有干勁、肯鉆研,鼓勵他大膽探索,率先掌握苔蘚栽培、人工培養倍蚜蟲等關鍵技術。

  這樣,譚乾平轉身拜徒弟譚安健為師,虛心學習五倍子人工栽培技術。

  掌握養蟲馴蟲關鍵技術

  2023年,譚乾平先后4次前往五峰縣學習,每次一待就是十余天,圍繞“樹、蟲、蘚”三要素全周期跟師學。

  “人工栽培五倍子,關鍵在養蟲馴蟲技術。”譚乾平稱,人工集約化繁育倍蚜蟲,首先要栽培苔蘚。為搶進度,他采取“平行推進兩頭跑”的辦法,一邊遠赴五峰縣學習技術,一邊回家創建倍蚜蟲繁育試驗地,“學成一樣,回來就試做一樣。”

  人工繁育倍蚜蟲,首先要建苔蘚試驗地。去年5月,為培育更適合倍蚜蟲寄生的大葉側枝匐燈蘚,譚乾平幾經周折終于找到了這種苔蘚。去年秋天,譚乾平將從五峰縣購回的五倍子破開,倍蚜蟲就秋遷到苔蘚上繼續取食、生長、發育和繁殖后代。

  “這些弱小的后代在天寒時節分泌蠟絲將自己包裹起來,就像穿上了厚厚的羽絨服。到了春天,它們會脫掉蠟球,開始遷飛。”譚乾平介紹,倍蚜蟲的野外遷移的成功率僅有萬分之一,而人工遷移的成功率高達百分之九十,“人工培育,春遷蚜的收集和裝袋很關鍵。”

  今年3月,譚乾平第一次進行春遷蚜收集和裝袋,譚安健趕到野鶴鎮蹲點指導半個多月。譚安健讓譚乾平將附著有春遷蚜的苔蘚搬移到專門的收蟲棚,然后借用昆蟲的趨光性,讓春遷蚜飛離苔蘚落地統一收集起來。特別神奇的是,倍蚜蟲春遷只飛躍這一次,此后再不會起飛。

  接著就是裝袋,譚安健將自動分袋機架在車輪轂上,一手拿著小小的牛皮三角袋,一手拿起一根鵝毛分裝春遷蚜,每袋裝倍蚜蟲100~110頭。

  “春遷蚜很小,繡花針眼里可并排穿過七八頭。”譚乾平說,春遷蚜裝袋是最忙碌的時候,幾乎不分白天黑夜。今年,他分裝了3萬余袋春遷蚜,目前已儲藏保存起來,就等五倍子樹抽芽掛袋放蟲了。

  創建“電子原材料”種植基地

  人工繁育倍蚜蟲喜獲成功,野鶴鎮黨委政府考察調研后積極爭取,譚乾平申報的五倍子種植鄉村振興項目順利通過專家組評審,并于今年3月下達實施任務和目標。

  “村民也很支持!”新場社區黨支部書記張龍科稱,聽說譚乾平種植五倍子,不少村民主動將土地流轉出來。

  不到一個月,一期300畝坡地流轉整治到位,并于3月下旬栽植了第一批1萬株成年五倍子樹苗,待4月倍樹抽芽,就可以掛袋放倍蚜蟲了,10月后可采收五倍子。

  為節約投入,譚乾平還購進五倍子種子,自己試驗育苗,目前已獲得成功,種子已出芽長苗,到5月中旬就可以移栽。

  五倍子前景廣闊,野鶴鎮五倍子種植鄉村振興項目總體規模為1000畝,分3年實施,第一年300畝、第二年499畝、第三年300畝,最終探索建起電子原材料種植基地。

  “我們將形成立體種養模式。”譚乾平介紹,閑置坡地經整治出來后,平地種糧食,田邊地角栽植五倍子樹,35度以上坡地密植五倍子樹,“五倍子花開后,還可以養蜂采蜜。”

  如今,桐子灣煥然一新,野鶴鎮籌集100萬元資金正修建2.5公里產業道路,未來還將完善生產便道、灌溉水池等基礎設施。在新開墾出來的300畝坡地里,新栽的五倍子樹開始抽芽,一個全新的電子原材料種植基地呼之欲出。

  (彭 瑜)

  摘自《重慶日報》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