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大豆的故鄉,也是豆制品的發祥地。數千年來,從一顆大豆衍生的大豆飲食文化和大豆加工產業,為國人帶來了健康、帶動了經濟,更呵護著我們中華民族農耕文化五千年綿延不斷的根基。保障大豆產業的發展涉及我國種植業、養殖業以及食品加工業的安全,涉及國家經濟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世界栽培大豆的起源地在哪里?
栽培大豆的具體起源,可謂觀點眾多、看法不一,概括起來主要有這樣的一些主張:起源于東北地區說,起源于華南地區說,起源于華北地區東北部說,起源于兩河(長江、黃河)源頭說,起源于黃河中下游說,還有起源于云貴高原說等。通過對歷史文獻資料所記載“菽”的分布、考古資料發現的大豆遺存的分布,同時結合野生大豆的分布與大豆的生長習性進行分析,“栽培大豆應起源于黃河流域”已成為學者共識。在這里,中國的先民第一次與栽培大豆的祖先野生大豆相遇,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之一是黃河,黃河流域是世界栽培大豆的起源地。
古人是怎么吃豆的?
先秦時期,人們食用大豆,一是作為糧食,二是用于治病。作為糧食,我們的祖先食用大豆的文字記載首先見于《詩經 · 豳風》的 “七月烹葵及菽”,“菽”即今日的大豆。這一時期,大豆不僅被直接煮食,而且已經被人們用以熬制豆屑米粉稀飯,即《周禮》中的“糗,熬大豆與米也”。這種豆屑米粉的混合稀飯至今仍為黃河流域人民的重要早餐。《周禮》中還有將豆屑米粉混合后蒸制糕餅的記錄,書中寫到“豆末和屑米而蒸之”。可見,2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已經開始注意大豆食用的多樣化,類似的食用方法在周代的作品中還能找到。
魏晉前后,我國的大豆加工業得到了較快的發展,人們開始深入探索大豆制醋及加工豆豉的工藝。比如《食經》記載的“作大豆千歲苦酒(醋)法:用大豆一斗,熟汰之,漬令澤,炊。暴極燥,以酒醅灌之。任性多少,以此為率”。這里的“苦酒”不是當代的酒,而是醋。現在,以保健食品“醋豆”為代表,作為“大豆釀醋”的變體,因為在減肥、美容和保健等方面的突出作用,在中國、日本的健康飲食風尚中仍占有一定地位。比如《食經》中記載的“作豉法”。每年農歷五月至八月時,先將每石(古代計量單位)豆子揀凈水淘,浸泡一夜,次日放入甑中蒸煮,蒸到手指能捻下豆皮為度。然后晾于席片上,豆厚二寸,等豆子完全冷卻,以二寸厚的茅草覆蓋,三晝夜后查看豆子變色情況,待豆子完全發黃后,拿至室外薄薄攤曬,并經常翻動,使之均勻干燥。連續晾曬三日,然后重新蒸煮,煮至豆子中開始滲出豆汁,再在此豆中拌入秫米女曲五升,食鹽五升,均勻攪拌,如偏干,則以豆汁淋入,將濕度調至手捏滴出豆汁為度。然后將此豆豉裝入缸中,如缸不滿,則以嫩桑葉填滿,然后用濕泥巴將其密封,任其發酵,27天后取出干燥。再蒸時,用嫩桑葉汁淋入豆豉中,直至豆豉完全熟透。然后在陽光下曝曬至干燥,豆豉即成。
豆腐是如何發明的?
相傳,西漢時,淮南王劉安雅好道學,欲求長生不老之術,不惜重金廣招方術之士,其中較為出名的有蘇非、李尚、田由、雷波、伍波、晉昌、毛被、左昊這8個人,號稱“八公”。劉安與“八公”相伴,長年在山上煉丹以求長生不老。他們取山中“珍珠”“大泉”“馬跑”三泉清冽之水磨制豆汁,又以豆汁培育丹苗,不料煉丹不成,豆汁與鹽鹵化合成一片芳香誘人、白白嫩嫩的東西。“八公”中的一位大膽地嘗了嘗, 覺得很是美味可口,連呼“離奇,離奇”,這就是“豆腐”的肇始。豆腐初名“黎祁”“來其”,即驚嘆語“離奇”之諧音。
另一種傳說講淮南王劉安的母親喜歡吃黃豆,但有一次母親因生病,不能吃喜愛的黃豆了,孝順的劉安就把黃豆磨成粉末狀,加水熬成了豆乳,并且放了些鹽鹵,結果凝成了塊狀物豆腐花,劉安的母親吃了之后,病情有所好轉,逐漸康復。從此,豆腐和豆腐誕生所蘊含的孝道思想就流傳了下來,并從王府高門走進了尋常百姓家。
我國的大豆種植區在哪里?
按照大豆生產的氣候自然條件,耕作栽培制度,品種生態類型,發展的歷史、分布和范圍的異同,我國大豆產區可劃分為5個栽培區,即北方春大豆區、黃淮流域夏大豆區、長江流域夏大豆區、長江以南秋大豆區、南方大豆兩熟區。而通過對全國區域內自然條件差別劃分,全國又分為9個種植區,即:
東北春大豆區: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東部5盟(市),通常4月下旬至5月中旬播種,9月中下旬收獲,是我國最主要的大豆產區,產量高、品質好,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
黃土高原春大豆區:包括河北、山西、陜西3省北部以及內蒙古、寧夏、甘肅、青海4個省份,通常4月下旬至5月中旬播種,9月收獲,大豆品種類型為耐土地瘠薄和干旱的中 粒和小粒的橢圓形黃豆。
西北春大豆區:包括新疆和甘肅2個省份的部分地區,通常4~5月播種,8~9月收獲,一般從相當緯度的東北地區引種。由于日照充足又有人工灌溉條件,單位面積產量較高,百粒重也高。
冀晉中部春夏大豆區:包括河北省長城以南,石家莊市、天津市一線以北,以及山西省中部和東南部,通常6月中下旬播種, 9月中下旬收獲,又稱冀晉中部春夏大豆亞區。
黃淮海流域夏大豆區:包括石家莊市、天津市一線以南,山東省、河南省大部、江蘇省洪澤湖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山西省西南部,陜西省關中地區,甘肅省天水地區。6月中下旬播種,9月中下旬至10月初收獲,是我國重要的優質大豆主產區之一。
長江流域春夏大豆區:包括江蘇、安徽兩省的長江沿岸部分,湖北全省,河南省、陜西省南部,浙江省、江蘇省、湖南省的北部,四川盆地及東部丘陵。春作:4月上旬播種,7月中下旬 收獲;夏作:5月下旬至6月上旬播種,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收獲。
云貴高原春夏大豆區:包括云南、貴州兩省絕大部分,湖南和廣西的西部,四川西南部。春作:4月上中旬播種,8月下旬至9上旬收獲;夏作:5月上旬播種,8月中旬至9月上旬收獲。
東南春夏秋大豆區:包括浙江省南部,福建和江西兩省,臺灣省,湖南、廣東、廣西的大部。春作:4月上旬播種,7月上中旬收獲;夏作:5月下旬至6月上旬播種,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收 獲;秋作:7月下旬至8月上旬播種,11月上旬收獲。
華南四季大豆區:包括廣東、廣西、海南等省份。春作:2月下旬播種,6月上中旬收獲;夏作:5月下旬至6月上旬播種, 8月中下旬收獲;秋作:7月上旬播種,9月下旬收獲;冬作:12 月下旬至次年1月上旬播種,次年4月下旬收獲。
我國大豆育種技術是怎樣發展的?
在現代種業發展起來之前,我國先民很早就采用留優汰劣的方法改良大豆品種,我國是最早采用現代遺傳學方法培育大豆品種的國家。隨著大豆和豆制品在世界范圍的傳播,世界各國豆農種植大豆的種子基本是自留自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現代大豆育種開始迅速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至改革開放前,我國完成了部分大豆種質資源的收集(共收集保存了6814份栽培大豆種質資源),建立了大豆雜交育種體系;大豆單位面積產量水平從1949年的40.76千克,提高到1980年的80千克。改革開放后,大豆雜交育種技術全面普及,初步建立了有中國特色、符合大豆常規種子特征的大豆育種體系;農業農村部根據大豆生產發展需要,支持建立了12個種子基地縣建設,對加快良種繁育和普及提供了強有力支撐,全國大豆平均畝產提高到120千克以上。截至2020年年底,我國大豆品種以累計審定總數為3112個(其中通過國家審定的品種數為491個,地方審定的品種數為2621個)的發展成果等為標志,展現了我國大豆育種工作取得的巨大進步,對大豆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力支撐,保證了食品用大豆的完全自給。
2022年9月9日,“中國大豆生育期組‘零’點標識”碑在黑龍江省黑河市落成。該標識碑的確立使全球不同地區大豆遠距離安全引種進入精準時代。中國作為大豆發源地和主產國,為世界大豆生育期組精準鑒定制定了統一標準。該標識碑位置將成為全球大豆生育期組分組的“格林威治”地標,將永久載入世界大豆育種史冊。
全球大豆供需格局是怎樣的?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統計數據庫(FAOSTAT)及相關國家統計部門的統計數據,全球主要大豆貿易流向,大體是從北美洲、南美洲流向亞洲和歐洲。目前,全球大豆種植區域主要集中在南美洲、北美洲和亞洲,其中,巴西、美國、阿根廷是大豆產量最高的3個國家,2022~2023年度,上述3個國家的大豆產量合計占到了全球總產量的82.42%。全球大豆消費又主要集中在歐洲、亞洲,其中,中國是最大消費國,2022~2023年度,僅中國就消費大豆1.16億噸,占到了全球大豆消費量的30.60%。此外,從種植面積和產量方面看,截至2022年,全球排名前10位的大豆種植國分別是——巴西、美國、阿根廷、中國、印度、巴拉圭、加拿大、俄羅斯、烏克蘭、玻利維亞。
摘自《菽香悠遠話大豆》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