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衛生健康委最近發布的《成人、兒童青少年肥胖食養指南》顯示,我國18歲及以上居民肥胖率為16.4%,6歲以下兒童肥胖率為3.6%,6至17歲兒童青少年肥胖率為7.9%。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兒童肥胖比“中年發福”危害更大,兒童期肥胖是引起成人肥胖及各種并發癥的危險因素之一。
“胖”和“壯”是兩個概念
有些愛運動的孩子雖然體重重一些,但身體中骨骼和肌肉的占比較大,這是我們所說的“壯”。肥胖的本質是身體脂肪過度蓄積,特別是聚集在了腰腹等部位。有些孩子沒那么重,但體內脂肪比例很高,這也是“胖”的表現。
引起肥胖的原因有很多,先天因素、后期成長環境、行為習慣等都是影響因素。
“生命早期的條件奠定了肥胖產生的基礎。”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兒童健康發展處營養專家常素英介紹說,比如孕期的營養狀況、體重增加、宮內營養、內分泌等,還有嬰兒出生之后早期的生長發育和養育環境等,都會影響胎兒以及新生兒的代謝等生理功能,進而成為影響兒童期以及成年期肥胖的因素。
成長過程中,生活習慣的不同也會造成體重差異。“比如,家庭、幼兒園、學校沒有提供足夠健康的膳食,或者經常帶孩子在外就餐,大量攝入高油、高糖食物,再加上孩子癡迷手機等電子產品,使得運動量大大減少。”常素英說。
常素英提醒,由于家庭成員飲食習慣的相似性,很多家長對孩子的肥胖問題不夠重視或疏于觀察,常常讓孩子處在胖而不自知的狀態。那么,如何辨別孩子是否肥胖?
“可通過兒童青少年的體脂指數(BMI)來判斷,即用體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再對應不同年齡階段和性別標準數值判斷是否處于超重或肥胖狀態。”常素英特別提醒,除了體脂指數,還要關注孩子是否有中心性肥胖,即脂肪分布在腰腹部的肥胖狀態。“這可以通過計算腰圍(厘米)和身高(厘米)比值,對照相應的標準數值進行檢測。”
兒童肥胖,影響的不只是童年
說起體重管理,很多人認為“減肥是成年人的事,怎么孩子也要減肥?”“孩子還是要吃好,錯過了兒童期的發育就晚了,長大再減也不遲。”其實,越來越多研究表明,童年時期的肥胖對個體的影響可能是終身的。
“兒童時期胖的孩子和從小到大一直胖的孩子,患慢病的風險非常高,這是一種長期影響。”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慢病管理中心主任米杰說,“慢性病的‘發育’時間特別長,最大的特點就是‘慢’,成人的高血壓、糖尿病等并非18歲后突然得的,實際上在他兒童時期就已出現‘端倪’。”
“有些肥胖孩子,十幾歲就出現了高血壓和動脈彈性下降等問題,也就是早期動脈粥樣硬化。”米杰說,“脂肪過度蓄積在不該產生的部位,比如腰、腹、內臟周圍,會讓身體出現低度炎性反應,并影響血管內膜,這些因素都會造成動脈粥樣硬化的早期改變。”
“脂肪是人體重要的內分泌器官,脂肪過多,它分泌的脂肪細胞因子就會擾亂人體內分泌,導致青春期提前。兒童肥胖也會對呼吸系統產生影響,睡眠中的低通氣會導致血氧飽和度下降,不僅會造成大腦供氧不足,還可能帶來糖尿病和胰島素抵抗等問題。”米杰介紹,兒童肥胖與哮喘也密切相關,并可能誘發高尿酸、成年后的骨質疏松等一系列疾病。
體重管理也要量體裁衣
兒童該如何減重?減重的核心是“少吃,多消耗”,但和成人不同,他們處在生長發育期,身體情況不穩定,過度節食會影響身體發育,因此針對兒童的減重干預措施要慎重選擇。
“兒童的體重管理,要從‘吃、動、睡’三方面入手,具體到每個孩子要‘量體裁衣’。”米杰說,“前提是在保證兒童身高持續發育的基礎上進行,一般來說,發育期的孩子每年最少要有5厘米的身高增長。”
“兒童飲食可以考慮少分量、多種類的攝入,建議兒童每天吃夠12種以上的食物,多選擇清淡的烹飪方式,少采用油炸、烘焙等方式制作含油、含糖量高的食物。多攝入魚、蛋、瘦肉、奶制品等優質蛋白,讓孩子養成愛吃蔬菜水果的習慣。”海南醫學院營養學教授張帆提醒,“培養孩子的喝水意識也很重要,以11到13歲的兒童為例,建議男孩每天飲水要達到1300毫升,女孩則至少1000毫升。很多不愛喝水的孩子會偏愛含糖飲料,他們發生肥胖的概率往往更高。”
運動更是必不可少的。“建議兒童每天保證30分鐘以上的中強度有氧運動以及抗阻力的增肌健骨運動。對于肥胖兒童來說,跑步、跳繩等運動方式可能對他們膝關節造成損傷,建議在體育老師或專業人員指導下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米杰說。
(岳佳儀)
摘自《光明日報》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