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一批能創新、敢創業的“新農人”積極返鄉,還有一批傳統農民通過轉型加入“新農人”行列。今年61歲的費明智就是這樣一位靠自己的艱辛努力,成就了一個老農人的新傳奇,而他的“新”路歷程帶給人們更多啟示。
走進費明智的人生,很難把他和印象中的傳統農民對上號。
但費明智是一個絕對意義上的農民。湖北省黃石市陽新縣金海管理區凡莊村的費明智兄弟姊妹10個,他一輩子就沒有離開過生他養他的金海那片土地。
費明智從來就不怎么“安分”。金海盛產煤,以前叫金海開發區(即金海煤炭開發管理區)。改革開放初期,當地人一窩蜂似的去挖煤,煤炭成了金海的支柱產業,挖煤也成了金海人主要收入來源。
1986年,老費還是小費,年輕時有一把子力氣。有錢掙,肯吃苦,小費跟著大家一起下井挖煤、挑煤。只是,和別的挖煤人不同的是,費明智腦子特別活泛,他知道光靠賣力氣不是致富之道,他邊挖煤邊琢磨著怎么樣才能在這個資源產業鏈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那時的小煤窯在金海到處都是,緊缺的不是資源而是資金和技術。年輕的小費還不明白如何融資,但他認定找人合伙可以解決這兩大難題。就這樣,“入行”不久的費明智就有了自己的小煤窯。
無序開采導致生態遭到破壞,小煤窯安全生產事故頻發。幾年下來,多少有了點積累的“費老板”厭倦了提心吊膽的生活。“移情別戀”的費明智瞅準了家門前的下賽湖。
下賽湖水域面積2000畝,水不深。老費盤算著圍湖種水稻。1997年,費明智開啟了他的規模農業生涯。插秧、收割時,老費就雇一幫鄉鄰來幫忙。老費在下賽湖收獲過豐收的喜悅,也遭遇過天公不作美帶來的困苦。1998年夏天,眼看豐收在即,突如其來的大洪水,將老費辛辛苦苦種下的水稻全部淹沒。水稻泡湯了,投下的十幾萬元泡湯了。
“湖畢竟是湖,不是田,自然界的風險無法避免。”費明智對于經營中潛在的風險總能處變不驚。
老費堅實的腳步總能踩出不一樣的時代思維,他從合伙制起家轉入規模經濟,再從傳統農作物種植轉向家庭農場。2003年,老費與其他幾個人合伙承包了村里的林場,當時以種植傳統油茶為主業。
守著山場,盯著市場,老費一直在琢磨著如何將家庭農場做大做強。2017年,老費只身一人去了英山、羅田,考察那里的種茶業。回來后,種茶的念頭越來越強烈。管理區組織一批致富能手赴浙江省安吉縣考察,這次考察更讓老費吃了顆定心丸。
金海的氣候、土壤非常適合種植白茶。白茶其實是綠茶的一個變種,它所蘊含的氨基酸種量比綠茶豐富,市場前景很好。老費流轉了村里100多畝山場,種起了白茶。現如今,白茶已經發展成了金海的支柱產業。老費也成了種茶、制茶的行家里手。他不僅有自己的茶園,而且辦起了制茶作坊,形成種茶、采茶、制茶全鏈作業生產。
2016年,金海管理區謀劃在徑源村流轉53畝土地開辦合作社,要以此來帶動一些貧困戶脫貧。誰來牽頭?管理區領導找上了費明智。湖田種水稻留下的陰影還沒有消退,現在又讓搞合作社種蔬菜瓜果,老費心里在打鼓。“老費,只要你搞,條件你盡管提。”管理區領導滿懷期待地對他說。老費斟酌再三,最后還是下決心牽這個頭。
合作社與村里簽了15年的土地流轉合同。老費出資40萬元,其他合伙人每人出資20萬元。剛開始,合作社以種菜為主,用工量大,成本高,利潤很薄。幾名合伙人相繼退出合作社,只剩下老費一人苦苦支撐。
在這塊熟悉的土地上摸爬滾打幾十年的老費開始了又一次啟程。他認準自己走的這條路不會錯,錯在產品的選擇上。于是就轉變思路,改種菜為種瓜果,老費為此先后投入了300多萬元。老費給自己的果園起了個很應景的名號——綠康天天果園。果園果然一天天做出了名氣,一年有30萬到40萬元收入。
(王良太 周 明 李 磊)
摘自《黃石日報》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