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個節氣,夏季的第四個節氣。“夏”是長大的意思,“至”本義指鳥從天空飛到地面,引申為事物發展到極致,相當于“最”?!对铝钇呤蚣狻氛f:“夏至……萬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極也。”夏至,不是夏天到了,是最夏天的意思。與夏至相對的冬至,也不是冬天到了,是最冬天的意思。至親至愛、至大至剛、至善至美,都是這個“至”。
夏至、冬至,都可以簡稱為“至”“至日”,是最早確定也是最重要的兩個節氣。古人立竿見影,最容易發現的是影子最長的冬至和影子最短的夏至。宋代詩人陸游說:“湖邊誰謂幽居陋,也愛迢迢夏日長。”“長”是夏的關鍵詞,而以夏至為最。北回歸線以北,夏至是白晝最長的一天。緯度越高,白晝越長。北極圈更是極晝,二十四小時沒有日落,是極其有趣的。“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無論是一身征塵的大將高駢,還是困頓飄零的詩圣杜甫,都把長夏寫得恬靜幽美。短暫的寧靜,也能慰藉疲憊的心靈。
每個節氣都分三候。夏至第一候,“鹿角解”。古人認為鹿角屬于陽性,夏至陽氣到了極致,陰氣開始滋生,鹿角感受到陰氣到來而開始脫落。第二候,“蜩(tiáo)始鳴”。蜩就是蟬,在盛陽之際感陰而鳴。古人認為蟬餐風飲露,是高潔的象征。唐代政治家虞世南寫蟬:“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第三候,“半夏生”。半夏是一種中藥,居夏之半而生。用時間給花草命名,真是富有詩意。
夏至節氣,大地一片深綠。深綠之中,有一種紅特別亮眼,那就是石榴花開。唐代文壇領袖韓愈說:“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間時見子初成。”所有的花中,能當得起“照”字的,只有榴花。榴花是農歷五月的代表,難怪古人把五月又稱為榴月。
常常在夏至節氣前后,長江流域會出現長時間的連綿降雨,正值梅子成熟的季節,所以叫“梅雨”。綿綿細雨最能觸動人的思緒,宋代著名詞人賀鑄寫愁,有“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的名句,因為太受人稱道了,所以落下了“賀三愁”“賀梅子”的美名。
梅雨季節,總是感覺濕漉漉的,有洗不干凈的味道。但芒種節氣栽種下去的秧苗,正是成長的季節,高溫多雨最利于水稻的生長。“民以食為天”,點點細雨都是養活我們的口糧。做如是想,上蒼是不是安排得恰到好處?
(韓可勝)
摘自《新民晚報》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