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全國三八紅旗手黃紅纓的茶緣故事
時間:2024-10-31 03:18:07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 字號:【

  剛剛過去的4月,是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甕安縣建中鎮最熱鬧的季節。 “4月是收獲的季節,每個采茶女工見到我都樂呵呵的。”全國三八紅旗手、貴州黃紅纓茶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黃紅纓笑著說。

  采摘季茶山上四處聽到一派歡聲笑語,熱火朝天的忙碌景象讓她不禁想起十多年前自己初來此地,眼前只有一座座荒山,而如今,茶樹層層疊疊,一片荒山已變成了帶動群眾發展的“金山銀山”。

  拓荒開山 一腔熱忱干農業

  “我出生在湖南醴陵,來甕安創業真是一種緣分。”黃紅纓回憶道。自小在城市生活的她,1996年機緣巧合下加入了鄉村旅游業,在工作中,她慢慢地了解到農民需要什么、期盼什么。

  40歲時,黃紅纓開始在全國各地考察學習,希望尋找一片用于發展農業的合適土地,她說:“我想用工業思維干農業,試著用產業帶動農村發展,帶著更多農民就近就業增收。”

  就在前后驅車12萬公里都沒找到中意的土地時,她想到了云貴高原。“這里的氣候條件很適宜種植茶葉,我在貴州各個地市縣尋找適宜生產有機茶的土地。”就這樣,黃紅纓來到了貴州省甕安縣建中鎮果水村。

  她記得剛來時,這里荒山連著荒山,進村的路程不遠,但山路崎嶇,他們走了兩個多小時,這里自然環境好,但基礎設施落后。

  盡管如此,從小聽著紅色故事長大的黃紅纓還是堅定地選擇了在果水村干農業。于是,黃紅纓和她的團隊在果水村的山坡上扎下了根。她邀請專家對當地的氣候、土壤、水質等各方面條件進行調研,帶領團隊和鄉親們頂著烈日、冒著風雨,開挖掘機、扛鋤頭、握柴刀,扎進雜草叢生的林子里平土地、筑梯田……第二年冬天,終于在這片陌生的土地上插上了第一株茶苗。

  幾年時間,他們先后自主開山修路30余公里,架設灌溉管道20多條,種植了1.26萬畝茶葉,有都勻毛尖、黃金芽、老白茶……

  2021年,黃紅纓把自己的戶口從湖南遷到了甕安,這里成了她的第二故鄉,回憶起拓荒開山那段日子,黃紅纓感慨道:“堅守初心,干就對了!”

  如今,荒山沒有了,茶園開滿山。站在一片天然綠色茶海之中,看著四周望不到盡頭的茶山,黃紅纓驕傲地說:“這里看得到、看不到的茶山,都是我們的!”

  一片有機茶葉 造福一方百姓

  “貴州有這么好的原料和地理環境優勢,我就一定要做精品茶,做最干凈的茶。”黃紅纓介紹。

  “茶產業一頭連著百姓,一頭連著消費者。從一開始,我們的定位就不只是種茶這么簡單。”十多年來,黃紅纓始終把食品安全和質量放在首位,“前期,我花了很長時間學習、調研,就是為了尋找到一片適合的土地,之后又聘請了很多專家,決心用工匠精神做好我們的有機茶。”

  與此同時,黃紅纓不斷推動產業升級,將萬畝種植基地按有機標準規劃成33個區域,實現了網格化管理,茶園里的6000多畝白茶、1800多畝黃金芽、4000多畝綠茶都有專業化管護,精制茶加工廠的年產能達800噸,年產值1億元以上。

  在黃紅纓看來,有機茶產業這條路,既符合貴州山地經濟的實際,又可以帶動村民增收。“一些農民缺乏資金、技術和市場,如果我們能提供平臺,讓他們靠自己勤勞的雙手,獲得穩定、可持續的收入來源,他們的生活一定能越過越好。”

  黃紅纓一直認為,發展農業,人才是關鍵。“要培養一支高素質茶農隊伍,就需要提高茶農的生產技能和質量意識。”于是,2013年公司成立后,她便開始組織開展職業農民技能培訓,常常邀請貴州省茶葉研究所的專家和基層一線的技術人員為農民們授課,至今已累計組織舉辦職業農民技能培訓班17期次,結業輸出產業工人和職業農民5000多人。

  黃紅纓還率領團隊建立起農企利益聯結機制,從傳統“輸血式”幫扶轉變為產業“造血式”幫扶,讓村民們參與產業開發、共享發展成果,通過企業黨支部與村黨支部聯動,將組織生活會開在群眾中、茶山上、車間內,開展一系列比學習、比技能、比奉獻活動,培養黨員的帶頭致富能力。

  打通落實婦女工作“最后一公里”

  黃紅纓在京被授予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對此,她感慨萬千:“我就是一個普通人,能代表黔南婦女獲得這個稱號,對于我來說,是榮譽,更是責任,這激勵著我今后要更好地帶領團隊,大力發展茶產業,把貴州茶銷售出去,讓干凈的黔茶被全國消費者知道,也讓女同胞的荷包鼓得更大更實。”

  為落實婦女工作的“最后一公里”,黃紅纓在公司建立“黃紅纓執委工作室”,為婦女維權,提供關愛幫扶,她開辦農民學習班,把“娘家人”的溫暖帶到茶園。

  黃紅纓表示,接下來,她要繼續用好政策,加強管理,做強企業,幫助更多婦女創業就業、增收致富,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貢獻巾幗力量。

  (景韻潤)

  摘自《中國婦女報》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