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米高的農機里,25歲的姜曉娜利落地撥著操縱桿,在麥浪里馳騁不停,像是穿上了一身龐大的“機甲”。
其實,這個已經做了三年農機手的姑娘,曾經營著美甲工作室。她是如何從美甲師成長為農機手的呢?
姜曉娜的老家在安徽亳州,原本經營美甲工作室的她,因為奶奶生病需要陪伴和照顧,便從大城市回到了老家。考慮到總得找點活干,姜曉娜就把心思放在了新買的收割機上。
三年下來,她把“試駕”的新農機變為了自己的“專屬座駕”,之前最引以為傲的漂亮雙手也變了樣。“拿方向盤磨出泡,后來泡爛了,都快成繭了。”
開收割機常年風吹日曬,對體力和耐力都是一種考驗。
但是,姜曉娜卻從這份工作中找到了成就感:“一旦踏入這個行業,就很難再走出來,特別是農忙的時候,收完麥,感覺受到很大的尊重,做的事情很有意義。”
如今,姜曉娜會直播自己開農機。她開設賬號的初衷是向其他機手討教經驗,但沒想到自己通過這種方式火了,直播間里最多能達到一萬多人觀看,還能接到單。
姜曉娜說,她的粉絲以年輕人居多,“他們可能覺得我一個女孩子開農機不容易,一個人從南走到北勇闖天涯,就不斷地給我介紹活兒。”今年,姜曉娜在直播間接到了來自河南的單子,她首次嘗試跨區作業,一路向北。
在河南駐馬店,姜曉娜輾轉來到張大叔家的麥田,地塊濕還有倒伏情況,她收割一圈就得停半圈。“特別是那種倒伏的麥子需要很大耐心,必須要慢,要不然麥子收不上來。”
張大叔起初有點不滿,他覺得速度快才是好機手,但整個收下來,他發現姜曉娜割出來的麥茬特別低,很適合接著播種,而且不跑糧、不丟糧,出糧干凈。
在張大叔的推薦下,聯系姜曉娜搶收的村民越來越多。她從不“拒單”,帶著弟弟開啟了“白加黑”模式,一天下來最多能收150畝地,最晚能收到晚上十一二點,姐弟二人這次出來能賺四五萬元。
談起未來,姜曉娜很堅定,今年這次跨區作業的直播接單讓她了解到農村有很多和她志同道合的年輕人。姜曉娜說,她想組建一個屬于自己的車隊,“搞一個合作社,把年輕人聚在一起跨區收麥,我相信我會在這一片土地上創造屬于自己的價值。”
(李 琳)
摘自央視新聞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