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大豆水肥一體化單產提升技術方案
時間:2024-11-01 07:02:19 來源:農民文摘 作者: 字號:【

  春大豆區

  主要是北方春大豆區,如西遼河流域、松嫩平原西部等東北春大豆區,新疆、河西走廊等西北春大豆區,在具有灌溉條件地區適宜推廣淺埋滴灌、膜下滴灌等技術實現水肥一體化管理。

  精細整地科學播種。一是精細整地。整地要掌握好“平、碎、勻”,建議深翻30 厘米以上,打破犁底層,適時耙地,做到耕層上虛下實,地面平整。二是起壟鋪管。將傳統的壟上雙行改為壟上4行,采用寬窄行種植模式,小行距20厘米~30厘米,大行距30厘米~50厘米,小流量滴灌帶宜鋪設在窄行中間,大流量可鋪設在寬行中間。三是種子處理。選用適宜品種,推廣根瘤菌接種技術,針對當地主要病蟲害發生情況,選擇適宜的種衣劑包衣,包衣劑所選材料應對根瘤菌無害。四是科學播種。耕層5厘米~10厘米地溫穩定在10℃~12℃時適時播種,適水增密,墑情不足時播后立即滴水,提高出苗率和出苗質量。

  水肥協同精準調控。一是水肥一體化系統。主要有水源、首部樞紐、輸配水管網和滴灌管(帶)組成。滴灌設備的規格和型號根據生產實際進行選擇,滴灌灌水器出水量一般在1升~2.5 升/小時之間。首部樞紐包括加壓、過濾和灌溉施肥等設施設備。二是灌溉施肥策略。全生育期一般灌水3次~6次,每次灌水量10方/畝~30方/畝。播種后可根據墑情狀況滴灌出苗水,在分枝期、初花期、盛花期、結莢期和鼓粒期結合降雨情況灌水,滴灌時地表濕土邊緣超過播種行5~10厘米即可,勿過量灌溉。采用水肥一體化高產地塊一般施用氮肥(N)3.5~4.5公斤/畝、磷肥(P2O5)4.5~5.5公斤/畝、鉀肥(K2O)3~4公斤/畝,30%氮鉀和70%的磷肥做底肥。70%氮鉀和30%的磷肥于初花期至結莢期分別隨水追施。可結合追肥,適當補施硼肥和鉬肥等微量元素水溶肥。

  其他配套措施。一是雜草防除“封定結合”。采用播后芽前封閉與苗后莖葉定向噴藥相結合的方法防除雜草。二是中耕提苗。齊苗后至封壟前進行3次中耕作業,可有效提高苗情質量。三是“一噴多促”。視大豆長勢適時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鉬酸銨等液體肥及殺蟲劑、殺菌劑等,實現一噴多效。旺長地塊,可在初花期噴施烯效唑等化控劑進行控旺處理。四是適時收獲。待葉片落凈,豆粒歸圓時及時機械收獲。

  夏大豆區

  主要是黃淮流域和長江流域夏大豆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南、山東、江蘇、安徽、湖北、四川盆地、陜西關中地區和山西汾河谷地等,適宜采用地面滴灌等方式實現水肥一體化管理。

  優選品種適水增密。一是精選品種。選擇高產、優質、抗倒性好、抗病性強、適合機械化收獲的大豆品種。播前做好種子精選,建議選用精甲霜靈咯菌腈為基礎配方的種衣劑進行包衣,采用拌種、包衣、噴施等方式接種根瘤菌,促進生物固氮。二是合理增密。水資源條件良好區域,大豆保苗密度可在常規密度基礎上每畝提高1000株,耐密品種或者晚播地塊也應適當增加密度。三是滴水出苗。麥收后直接免耕精量播種,播種深度一般3厘米~5厘米,土壤粘重地塊適當淺播;播后通過滴灌管(帶)灌水,干播濕出實現一播全苗。

  水肥一體化管道鋪設。主要有水源、首部樞紐、主管、支管和滴灌管(帶)組成。滴灌設備的規格和型號根據生產實際進行選擇,滴灌灌水器出水量一般在1~2.5 升/小時之間。首部樞紐包括加壓、過濾和灌溉施肥等設施設備。40 厘米等行距模式播種的大豆,采用1條滴灌帶控制2行大豆;20 厘米+40 厘米寬窄行模式播種的大豆,滴灌帶布置在窄行中間。

  灌溉施肥策略。一是水分調控。根據降雨情況,全生育期灌水3~5次。大豆苗期需水少,花莢期和鼓粒期需水量大,播種48小時內即滴灌出苗水,地表濕土邊緣超過播種行5~10厘米即可,為防止板結可在種子頂土時再滴灌1次;開花期、結莢期和鼓粒期根據墑情滴灌2~3次,一般每次灌水量15~30方/畝。二是養分調控。高產田塊一般施用氮肥(N)3~4公斤/畝、磷肥(P2O5)5.5~7.5公斤/畝、鉀肥(K2O)4~5.5公斤/畝。播種時每畝可施用大豆配方肥15~20公斤作種肥。在開花期、結莢期或鼓粒期分次隨水滴施追肥。可在初花期或結莢期噴施1~2次0.01%~0.05%鉬酸鹽溶液或1~2次0.1%的硼、錳、銅、鋅等微量元素溶液30~40公斤/畝。

  其他配套措施。一是綠色防控。建議播種后進行封閉除草,無封閉除草或封閉除草效果不理想的田塊,可在大豆2~3片復葉期進行苗后除草。針對重點病蟲害,開展統防統治。二是低損收獲。選用大豆專用收割機或者配備大豆專用收獲專用割臺的收割機收獲。使用稻麥收割機收獲時,確保使用大豆專用篩子。

  摘自全國農技推廣網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