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視已成為影響我國國民尤其是兒童青少年眼健康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為進一步提高近視防控和診療的規范化水平,做好兒童青少年近視的防治工作,國家衛生健康委最近發布《近視防治指南(2024年版)》。
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向好,加強公共衛生層面指導
國家衛生健康委婦幼司副司長沈海屏說,近年來,國家衛生健康委大力推動兒童青少年近視綜合防控工作,取得積極進展:全國0~6歲兒童眼保健和視力檢查覆蓋率達到95.1%;2022年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6歲兒童近視率分別達51.9%、12.7%,與2018年相比分別下降了1.7和1.8個百分點,呈現向好態勢。同時,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工作仍然任重道遠。
全國防盲技術指導組組長、北京同仁醫院眼科中心主任王寧利介紹,2018年6月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了《近視防治指南》。隨著國內外近視研究的進展,近視防治技術和措施不斷發展。國家衛生健康委牽頭組織全國防盲技術指導組對《近視防治指南》進行修訂,形成了《近視防治指南(2024年版)》。
此次指南將近視防控分為近視前驅期、近視發展期、高度近視期、病理性近視期,并對不同分期給出了近視防控措施的指導建議。為什么要增加公共衛生層面近視防控策略分期?王寧利解釋,臨床診療上關于近視的分類,不能很好地指導公共衛生層面近視的預防和控制。增加公共衛生層面分期,可以將防控措施和技術針對性落實到不同屈光狀態人群,從而更加精準地指導防控工作開展。
關口前移,保障戶外活動時間量
孩子剛出生時,眼球很小,眼軸很短,這時雙眼處于生理性的遠視狀態,具有一定的遠視度數,被稱為遠視儲備量。
王寧利介紹,與年齡對應的遠視儲備量是近視發生的最佳預測指標。如果兒童青少年過早、過多地近距離用眼,就會導致遠視儲備量低于其年齡對應的標準范圍,如果小學一年級時遠視儲備量已消耗完,在小學階段就極易發展為近視。為保護兒童遠視儲備量,應當把近視防控前移到學齡前兒童。
沈海屏說,國家衛生健康委推動近視預防關口前移,規范0~6歲兒童眼保健和視力檢查服務,在24月齡、36月齡和4~6歲時開展屈光篩查,檢查兒童的遠視儲備量。“如果檢測發現孩子遠視儲備量已經不足,我們會提示家長指導孩子建立良好的用眼習慣,加強體育鍛煉,經常參加戶外活動,親近大自然。”
王寧利認為,戶外活動可以有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首先要保障戶外活動的時間量,每天戶外活動時間不少于2小時。不僅在學校要多進行課間戶外活動,放學后和周末,家長或監護人也要積極帶孩子到戶外活動。
避免近視度數過快增長,預防高度近視相關眼病
王寧利說,對兒童青少年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避免近視度數過快增長十分重要。因此,此次指南進一步明確了近視的矯正和控制措施,加強對醫療衛生機構、近視防控專業技術人員等的指導。
需要注意的是,近視矯正手術是通過手術方式改變眼的屈光度,術后近視患者的眼底結構并未發生改變。尤其是高度近視患者,由于眼軸拉長,多伴有眼底病變,這些眼底病理性改變依然存在,近視并沒有從根本上治愈。因此,術后仍要注意用眼衛生,有眼底病變的近視患者,依然需要定期做檢查。此外,角膜塑形鏡和多焦軟鏡等器械及低濃度阿托品滴眼液,都只是控制近視進展的措施,使用后也不能從根本上治愈近視。
王寧利提醒,由于眼底病變,高度近視易進展為病理性近視,進而可導致多種眼部并發癥。病理性近視相關眼底病變已成為我國不可逆性致盲眼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引起的眼部并發癥包括后鞏膜葡萄腫、周邊視網膜血管異常、黃斑萎縮、孔源性視網膜脫離等眼底疾病,青光眼、白內障、斜視等眼部疾病的風險也顯著增加。因此,高度近視患者在保護視力的同時,更應防控相關的眼部并發癥,減少致殘致盲的風險。(白劍峰)摘自《人民日報》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