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23—2030年)》提出,構建種質資源DNA分子指紋圖譜庫、特征庫和數據庫。立足國家庫(圃)保存的資源,開展庫(圃)資源的基因型鑒定,探明遺傳背景和構成,構建“分子身份證”;在基因型鑒定基礎上,開展核心種質資源的表型精準鑒定。
目前,我國農作物種質資源長期庫保存能力達到150萬份,上線農作物品種DNA指紋庫公共平臺,推動農作物品種“分子身份證”信息共用共享,為種業管理提供強力技術支撐。
用好種子,識別是前提。目前,我國已構建起以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長期庫及其復份庫為重點,15個中期庫、56個種質圃和214個原生境保護區為依托,省級資源庫(圃)為補充的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體系,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長期庫保存能力達到150萬份。
全國農業種質資源普查新收集作物、畜禽等各類農業種質資源53萬余份,為培育更多優良品種夯實源頭基礎。
2022年4月,由農業農村部主辦、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承建的全國農作物品種DNA指紋庫公共平臺正式上線運行。公共平臺一經推出,就受到了種業界高度關注,種子企業、檢驗機構和科研機構踴躍使用。
“公共平臺形成了全國統一的農作物品種‘分子身份證’庫。”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主任魏啟文介紹,公共平臺集納了玉米、水稻、小麥、向日葵等品種的DNA指紋數據信息,確立了統一的DNA指紋應用規則。通過公共平臺可以查詢品種指紋信息、比對品種指紋差異、篩查推斷未知品種身份,從而快速、便捷、高效辨別種子真假。
魏啟文說,公共平臺提供品種DNA指紋“點”對“點”和“點”對“面”的線上查詢、對比、鑒定、分析功能,改變了長期以來不同作物、不同DNA指紋數據分散的狀況,實現了品種“分子身份證”信息在全國范圍共用共享。
(常 欽)
摘自《 人民日報》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