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科學指導暴雨災害后農區鼠害防控工作,保障農區人居環境安全和農業生產安全,特制定本指導意見。
一、適用范圍
本意見適用于持續多雨,受暴雨、臺風、洪水等災害天氣侵襲后的農區,在實際應用中,可根據當地氣象條件、設施條件、鼠密度監測情況等進行適當調整和優化。
二、防控措施
(一)農藝措施防控。協調生態系統中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營造出有利于作物生長而不利于害鼠種群棲息及增長的生態條件。暴雨災害后,及時清除村邊地頭雨水沖刷形成的堆積物,清除房屋周邊、田間地頭的枯枝爛葉、禽畜尸體等,減少農區害鼠的食物來源,破壞害鼠的棲息場所。
(二)毒餌站滅鼠技術。就地取材竹筒、PVC管、瓦片等材料制作毒餌站,或者直接采購鼠害防控專用毒餌站。置于房前屋后、田埂或溝渠邊,每畝放置2~3個毒餌站,每個毒餌站放置毒餌20~30克;農舍根據面積大小放置1~2個,重點擺放在房前屋后、糧倉、畜禽圈等鼠類經常活動的地方,用磚塊等物固定,每個毒餌站放置毒餌20~30克。放置3天后根據害鼠取食情況及時補充毒餌。
(三)綜合滅鼠技術。根據暴雨后或水災后,受災農舍及田間害鼠的密度大小,綜合采用多種滅鼠措施,壓低鼠密度至防治閾值以下。農戶住宅區可采用鼠夾、鼠籠、粘鼠板等物理滅鼠措施,同時投放殺鼠劑毒餌滅殺;農田可根據當地優勢鼠種選用第一代(殺鼠醚、殺鼠靈等)或第二代(溴敵隆、溴鼠靈、氟鼠靈等)抗凝血殺鼠劑等成品毒餌,根據鼠密度采用一次性飽和投餌,鼠密度5%~10%區域,每畝投放毒餌100~200克,鼠密度更高的地區,宜酌情加大投餌量,投餌量可按鼠密度值10%/200克計算。采用抗凝血殺鼠劑滅鼠時,應配備專用解毒劑維生素K1。
三、防控后調查
暴雨災害鼠害應急防控后,繼續采用常規方法持續監測當地鼠密度變化情況。對防治效果較差的區域,及時查找原因,必要時進行藥劑輪換。有條件的地區,可采用具有滅殺和不育雙重作用的雷公藤甲素成品毒餌滅鼠,每畝投放100~200克。對于鼠密度持續較高的地區,可采用化學殺鼠劑成品毒餌與不育劑莪術醇成品毒餌配合使用,每畝同時投放化學殺鼠劑毒餌100克、不育劑毒餌100克,以化學殺鼠劑快速降低田間鼠密度后,利用不育劑控制鼠類繁殖,降低繁殖率,進而實現鼠害可持續控制。
四、注意事項
鼠害防控前,做好施藥環境考察,安全宣傳等工作,確保捕鼠、滅鼠裝置布設科學安全,避免造成人畜誤傷、中毒等事件。
鼠害防控時,宜選擇傍晚投放殺鼠劑毒餌、布設鼠夾或粘鼠板等器械。投藥作業人員應穿戴必要的防護口罩和手套,避免裸手觸碰殺鼠劑,對剩余的毒餌應妥善保管。
鼠害防控后,及時監測記錄鼠密度變化情況,評估鼠害防治效果,確保將鼠密度降到防治閾值以下。發現死鼠,應在做好自身防護措施的基礎上,及時集中深埋處理。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