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共和國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建議人選開始公示,李振聲入選。今年93歲的他是我國小麥遠緣雜交育種奠基人。
李振聲是山東淄博人,中國科學院原副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第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他是我國小麥遠緣雜交育種奠基人和農業發展戰略專家,系統研究小麥與偃麥草遠緣雜交并育成了“小偃”系列品種,開創了小麥遠緣雜交品種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的先例。創建了藍粒單體小麥和染色體工程育種新系統,開辟了小麥磷、氮營養高效利用的育種新方向。他組織實施農業科技“黃淮海戰役”、提出并推動“渤海糧倉”項目建設,為促進我國糧食增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先后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和“全國勞動模范”等稱號。
饑餓促其走上小麥育種路
李振聲1931年出生在山東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小時候遇到連續大旱,村里人把樹皮都吃光了。因為饑餓,他父親患上嚴重的胃病,在他13歲時撒手人寰。這讓李振聲深知糧食的珍貴。
1948年,完成高中二年級學業的李振聲為了減輕家里的負擔,決定輟學到濟南尋找工作。那時,山東農學院一則招生啟事中的“免費食宿”吸引了他的注意,他試考成功,從此走上小麥育種的道路。
李振聲曾說:“國家培養了我,我應該向國家作出回報。”
“鏖戰”22年,用野草雜交出新品種
李振聲開創了小麥與偃麥草遠緣雜交育種新領域并育成了“小偃”系列品種。
20世紀50年代,我國正經歷著嚴重的小麥條銹病,一旦感染就會減產30%到50%,甚至絕產。李振聲苦苦思索后大膽設想:能不能通過牧草與小麥雜交,培育出一個抗病性強的小麥品種呢?從此,對牧草和小麥“遠緣雜交”展開攻關。
1978年,李振聲帶領課題組“鏖戰”22年的成果——高產、抗病、優質的“小偃”系列小麥新品種,在初步生產推廣應用中取得良好效果,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李振聲從20多歲的小伙子變成年近半百的“老李”。但他收獲了陜西農民給他的最高評價——“要吃面,種小偃!”
特別是培育出的“小偃6號”,不僅對當時流行的8個條銹病生理小種都有較好的抗性,而且抗干熱風、耐旱、產量穩定,從1981年通過品種審定到1985年獲得國家科技發明獎一等獎,累計推廣2400萬畝,開創了小麥遠緣雜交育種大面積推廣的先例。它還是中國小麥育種的重要骨干親本,衍生品種達80多個。
“真正給我打分的是農民”
從1978年起,李振聲又創建了藍粒小麥和染色體工程育種新系統,將原本需要數十年的遠緣雜交育種過程縮短至3年,為技術實用化開辟了一條新路。這項原創性成果讓1986年第一屆國際植物染色體工程學會會議落戶西安,進一步擴大了我國小麥遺傳育種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20世紀90年代初,李振聲從我國人多地少、資源不足的國情出發,提出了提高氮、磷吸收和利用效率的小麥育種新方向和資源節約型農業發展觀。他培育出的可高效利用土壤氮磷營養的優質小麥新品種小偃54,累計推廣700余萬畝。他提出的以“少投入、多產出、保護環境、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育種新方向,已成為業界共識和農業973項目研究的重要指導原則之一。
1987年,李振聲帶領中國科學院400余名科技人員對黃淮海平原中低產田進行大規模改造和治理,6年時間實現黃淮海地區糧食增產504.8億斤。1995年,為打破我國糧食生產4年徘徊的局面,李振聲撰寫《我國農業生產的問題、潛力與對策》的報告,提出了實現糧食產量增加1000億斤的對策。2003年,他針對我國糧食生產連續5年減產的情況,提出爭取3年實現糧食恢復性增長的建議。2006年,我國糧食產量達到9949億斤,基本實現了恢復性增長。
從1985年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1988年獲陳嘉庚農業科學獎,1995年獲何梁何利科學與進步獎,2005年獲首屆“中華農業英才獎”,到2006年度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獎,李振聲始終保持著農民情懷。他曾說:“真正給我打分的是農民。”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