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天氣逐漸轉涼,但暑熱未盡,晝夜溫差大,公眾應如何養生保健?“要注意涼風影響。”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主任中醫師龔燕冰說,這個時期預防感冒要兼顧祛濕和驅寒,可能會出現口干、咽干等癥狀,可多吃百合、梨、銀耳等具有滋潤作用的食物;若出現流鼻涕、咽痛等感冒癥狀,按揉列缺穴,可起到宣肺解表、溫經通絡作用。
對此,專家表示,立秋到秋分這段時間大部分地區氣溫仍炎熱,出現上述癥狀很可能是濕氣困脾的表現。宜通過食養結合的方法進行調養,可以煮藥膳粥,根據個人口味喜好,在粥里面適量加入蓮子、山藥、薏米、茯苓等。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研究員王麗萍建議,公眾樹立“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理念,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強身體素質,提高身體抵抗力。根據天氣變化,適時增減衣服。積極接種流感、肺炎疫苗等,尤其是老年人、慢性基礎性疾病患者、兒童等重點人群,能有效減少呼吸道傳染病感染和重癥發生風險。自覺做好自我健康監測,出現發熱、流涕、咽痛等呼吸道感染癥狀,盡量居家休息,視情況及時就醫。
針對預防過敏問題,專家特別提醒,對于已知的過敏原,如花粉、塵螨、動物皮毛等,應盡量避免接觸;保持室內清潔,特別是臥室、客廳等易積聚灰塵和過敏原的地方;秋季是海鮮等食物的豐收季節,但過敏體質者應謹慎食用;如果出現皮膚瘙癢、紅腫、打噴嚏、流鼻涕等過敏癥狀,應及時就醫并告知醫生過敏史和癥狀表現。
秋季是心血管疾病多發季節,尤其是中老年慢性病患者,可能會突然出現頭暈乏力、胸悶心慌、四肢麻木等癥狀。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主任醫師馬長生提醒,立秋之后,中老年人血壓波動可能會更大。心血管病患者要更加重視心血管病的預防和危險因素控制,及時到醫院復查,遵醫囑規律用藥,將血壓、血脂、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同時,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健康飲食、適量運動、充足睡眠、不吸煙、限制喝酒、不久坐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