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小虎演的那個地主真虛偽,表面上分發糧食裝模作樣收買人心,其實是個無惡不作的小人。”2024年12月2日晚上看了露天電影《橫山游擊隊》后,村民聞元芋經常回味電影里的情節。這部電影里有他喜歡的演員佟小虎、李明。“演得真好。”每次與人聊起這部電影,他都不吝贊美之詞。
每月第二周、第四周周六的晚上6點半,云南省保山市龍陵縣平達鄉的花橋晚市打歌場都要放一場露天電影。當地許多村民和聞元芋一樣,最盼望這兩天。“逛逛夜市、打打歌、看場電影,相當開心。”聞元芋說。
2024年以來,龍陵縣在農村放映了1400多場電影。與龍陵一樣,云南各縣每年都放映農村公益電影1000多場,這些送上門的“文化大餐”,讓村民們沉醉在銀幕的光影交錯中,一起歡聲笑語、一起感動落淚。
公益電影放映黏合了鄉村社區居民
廖明龍是負責龍陵縣平達鄉、勐糯鎮、木城彝族傈僳族鄉片區的放映員。據他統計,《厲害了,我的國》《湄公河行動》《中國機長》《攀登者》《反毒風暴》等影片特別受村民歡迎。
目前,龍陵縣農村公益電影放映隊有5人,他們分片負責10個鄉鎮,每次放映時都征求大家意見,及時調整片目,盡量滿足大家的需求。平達鄉的“溫潤平達”公眾號上,只要有露天電影的活動預告,都會提醒一句:“有想看的影片,可提前預約工作人員在花橋晚市放映。”
家中辦喜事,也可以提前預約工作人員去家中放映。不久前,平達鄉小田壩村楊家寨小組鄭素早家女兒出嫁,他預約了廖明龍去他家放電影。放映前,楊家寨的小組長楊紹發作了新事新辦的倡議:“以前討親嫁女那些‘三回九轉’的繁文縟節該簡化的要簡化,要倡導社會新風,天價彩禮不能要,生產生活要搞好。”
從事了10多年的放映工作,廖明龍看到在村寨里的年輕人外出打工后,老年人生活孤獨單調,每次放電影,老人們都很興奮,早早到廣場候著,讓他們的孤單得到了一些排解。
在昭通市魯甸縣卯家灣安置區,公益電影放映黏合了社區居民。
卯家灣安置區的居民分別從昭通7個縣遷入,在這個來自不同地區,有不同語言、文化、習俗的新社區里,他們面臨著社會、情感、文化的磨合。2023年,昭通市魯甸縣放映站和八方國際影城建成使用,豐富了卯家灣居民的文化生活。2024年從中秋到國慶,魯甸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聯合八方國際影城開展露天公益電影放映活動,20多天里,每天晚上7點半,坐在影城門口小廣場影城提供的座椅上,大家看了《長津湖》《滿江紅》等20多部影片。廣場周圍有各式小吃攤,電影放完了,大家都不愿散去,一邊吃著小吃,一邊討論著劇情,并且公認“電影對孩子的教育有幫助”。
在更多的地方,除露天電影外,還將觀影點設在村民議事中心、農家書屋、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婦女微家、兒童之家等,鄉村社區的文化地標更加熱鬧。
“電影里的人說本民族語言更親切”
每次電影放映前,放映員都會放一些科教片,比如《老年人網癮需警惕》《突發事件應急自救》《農村防范詐騙常識》《防患未然之農村防火》等,村民們愛看,覺得長了知識。
廖明龍放過的故事片和科教片里,有不少是民族語譯制電影。“少數民族老人漢語水平有限,他們聽不懂,看別人笑他們就跟著笑。”他說,目前,農村正向信息化鄉村轉型,民族語譯制電影讓民族地區的老人享受到了公共文化服務,沒有被時代拋棄。
廖明龍也喜歡看民族語影片,認為“電影里的人說本民族語言更親切”。這也正是云南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工作者所追求的。臨滄市少數民族語影視譯制中心的團隊在把《紅海行動》譯制成佤族語時,反復斟酌其中一句臺詞,“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尸還?”討論了很久后,翻譯成“真正的漢子,為了國家不怕流血更不怕犧牲”,讓少數民族觀眾一聽就懂了。
講述3名年輕人回鄉創業的電影《一點就到家》,主要取景地在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景邁山,電影在全國上映后屢次沖上熱搜,將普洱咖啡推向更廣闊的視野。云南、新疆、西藏等地的8家譯制中心將其譯制成10多種少數民族語言的影片,讓少數民族群眾增加了對鄉村振興的理解。
“這些電影讓少數民族同胞感到被看見、被關懷,文化得到尊重。”臨滄市少數民族語影視譯制中心錄音師田春梅說。
這樣的熱情至今田春梅都能感受到。一次她下鄉宣講,一位村民知道她是佤族配音員,激動地拉著她的手說:“終于看見真人了。我家按你們在電影上講的養殖方法,養了1000多只雞鴨,每年收入增加了5萬多元。”
“電影具有積極的影響力。”云南省電影家協會的一位負責人說,“文化是戍守邊疆的重要方式,農村公益電影放映是‘文化戍邊’的重要組成,在社會治理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張文凌)
摘自《中國青年報》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