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當干眼癥盯上年輕人 如何應對“屏幕病”
時間:2025-02-14 09:47:19 來源:農民文摘 作者: 字號:【

  冬季寒冷干燥,一些醫院眼科接診的干眼癥患者人數比平日多了30%,其中年輕人的數量明顯增加。長時間面對電腦、手機等電子設備,使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受到眼疲勞、眼干澀、異物感等問題的困擾,干眼癥已成為新的“眼部危機”。應急總醫院眼科主任、主任醫師王應利就來跟大家聊聊,如何應對這個“屏幕病”。

  干眼癥的三個罪魁禍首

  干眼癥,又稱角結膜干燥癥,是一種由于淚液分泌不足、淚液蒸發過快或淚液成分異常而導致的眼部不適癥狀。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全球范圍內干眼癥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

  淚液分泌不足 由于年齡增長、內分泌失調、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因素導致。這些因素會影響淚腺的正常功能,導致淚液分泌減少。

  淚液蒸發過快 長時間使用電子設備、室內干燥、眼部化妝品使用不當等因素有關。長時間盯著屏幕會減少眨眼的頻率,導致淚液蒸發過快;室內干燥和眼部化妝品使用不當也會加速淚液的蒸發。

  淚液成分異常 由于眼部炎癥、藥物使用不當等原因導致。這些因素會改變淚液的成分,使其無法有效地滋潤和保護眼睛。

  六成“霸屏”年輕人眼干燥

  據統計,我國干眼癥患者約有3.6億人,且發病趨勢日益年輕化,甚至一些學齡前兒童也未能幸免。

  一項針對年輕上班族的調查研究顯示,在每天使用電子設備超過8小時的人群中,干眼癥的患病率高達60%。年輕人長時間盯著屏幕,眨眼的頻率減少,導致淚液蒸發過快,加上冬季室內干燥,空氣流通不暢,進一步加劇了干眼癥的發生。此外,年輕人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奏快,缺乏足夠的休息和鍛煉,也容易導致眼部疲勞和干澀,使得年輕人成為干眼癥的高發人群。

  識別眼睛的求救信號

  干眼癥不僅會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還可能對眼部健康造成長期損害。干眼癥患者常常感到眼睛疲勞、干澀,嚴重時還會出現刺痛感、異物感,影響閱讀和書寫。

  此外,干眼癥還可能導致視力下降,甚至引發角膜炎、結膜炎等眼部疾病。對于年輕人來說,干眼癥還可能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導致焦慮、煩躁等情緒問題。

  如果干眼癥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可能會導致眼部疾病的進一步發展。例如,角膜炎、結膜炎等眼部疾病可能會引發更嚴重的視力問題,甚至導致失明。

  因此,一旦出現眼睛干澀、異物感、燒灼感、畏光、視物模糊、視力波動等這些異常信號,就應該立即引起足夠重視,并盡快前往醫院進行專業的眼科檢查。

  得了干眼癥還有救

  輕度干眼癥 對于輕度的干眼癥患者,通過改善生活習慣,如減少長時間使用電子設備、注意眼部休息、保持環境濕潤等,同時配合使用人工淚液等藥物,往往能夠有效緩解癥狀,甚至達到治愈的效果。

  中度或重度干眼癥 對于中度或重度的干眼癥患者,可能需要采取更綜合的治療措施,包括物理治療、藥物治療以及手術治療等。經過規范的治療和長期的護理,也有很大機會能夠改善病情,逐步恢復眼部的正常狀態。

  收好這份養眼秘籍

  預防干眼癥的關鍵在于改善生活習慣和工作環境。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預防措施:

  合理用眼 避免長時間連續使用電子設備,每隔一段時間就休息一下眼睛,眺望遠方或做眼保健操。這有助于緩解眼部疲勞和干澀。

  保持室內濕潤 冬季室內干燥時,可以使用加濕器來保持室內濕潤,減少淚液蒸發。同時,注意保持室內通風,避免空氣過于干燥。

  注意眼部衛生 避免用手揉眼睛,定期清潔眼部化妝品和眼部污垢。這有助于減少眼部感染和炎癥的風險。

  調整飲食 多吃富含維生素A、C、E等抗氧化物質的食物,如胡蘿卜、菠菜、西蘭花等。這些食物有助于保護眼部健康,減少干眼癥的發生。

  增加戶外活動 適當的戶外活動可以促進眼部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有助于緩解眼部疲勞和干澀。同時,戶外活動還可以讓眼睛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放松。

  調整屏幕亮度與色溫 將電子設備的屏幕亮度調至適宜水平,并選擇接近自然光的色溫,以減少對眼睛的刺激。

  定期眼科檢查 即使沒有出現干眼癥的癥狀,也應定期進行眼科檢查,以便及時發現并處理眼部問題。

  (莫 鵬)

  摘自《北京青年報》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