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奶牛低蛋白低豆粕多元化飼糧配制技術要點
時間:2025-03-14 15:32:12 來源:農民文摘 作者: 字號:【

  為進一步推進低蛋白日糧技術廣泛應用,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新型日糧配方結構,提升飼料資源利用效率,推動養殖業節糧降耗、降本增效,結合《奶牛飼養標準》(NY/T34-2004)等現有標準和部分企業應用實例,現總結形成奶牛低蛋白低豆粕多元化飼糧配制技術要點。

  奶牛作為重要的奶源動物,其獨特的反芻消化系統使其能夠有效利用雜粕、秸稈等多種非糧飼料資源。本要點通過精準的營養需求計算和合理的飼糧配比,結合氨基酸平衡技術、雜糧和雜粕的多元化應用及非蛋白氮的合理使用等方式減少奶牛飼糧中豆粕使用比例。該要點的執行有助于多樣化飼料資源營養價值的充分發揮,在確保奶牛生產性能的同時,有效實現節本增效。

  一、技術要點

  (一)低蛋白飼糧配制要點

  奶牛場的分群管理。奶牛在不同生產階段的營養需求差異顯著。根據奶牛的生理階段,營養需求的側重點會有所不同。在各個生產階段,確保奶牛的營養均衡和全面,可以提高其生產性能和養殖效益。因此,飼料配方應根據不同年齡和生理階段進行調整,以滿足奶牛的營養需求。

  牛群的劃分。依照生產階段可將奶牛分為后備牛和成母牛。后備牛又可細分為犢牛、育成牛和青年牛,成母牛可細分為干奶牛、圍產期奶牛和泌乳奶牛。

  奶牛營養需要量的確定。參考查閱《奶牛飼養標準》(NY/T34-2004),結合奶牛不同生理階段特點,確定飼糧適宜的代謝能、凈能水平,然后根據奶牛推薦的有效能供給量(如產奶凈能)確定其他營養成分的相應比例。

  配制基于氨基酸平衡的飼糧。奶牛低蛋白氨基酸平衡飼糧調控技術旨在通過優化飼糧中的氨基酸配比,在確保奶牛生產性能和乳蛋白產量不受影響的前提下,實現粗蛋白質水平的降低。飼糧粗蛋白質水平降低1~2個百分點,粗蛋白質水平低于16%時,也能維持35千克的日產奶量。通過添加過瘤胃氨基酸,確保飼糧中必需氨基酸充分平衡,提高乳氮利用率,降低飼糧氮損失,減少氮排放對環境的影響,同時降低飼料成本。該技術建立在飼料原料營養價值的精準評定和氨基酸平衡理論的應用基礎上,以氨基酸的限制性順序和適宜比例為依據,優化不同生產階段奶牛的營養供給,提升生產效益并有利于環境保護。

  考慮能氮平衡和其他營養素平衡。在配制奶牛低蛋白氨基酸平衡飼糧時,確保能氮平衡的關鍵步驟包括準確評估奶牛的氮需求,根據其生產階段和體重確定每日的氮供給。同時,選擇過瘤胃氨基酸產品以減少豆粕等蛋白質飼料原料的使用,并優化氨基酸比例,確保各氨基酸在適宜比例范圍內,從而提高氮的利用率。此外,還需考慮脂肪酸平衡(亞油酸或不飽和脂肪酸的補充)、維生素平衡(例如小麥中生物素利用率極低)、微量元素平衡、電解質平衡等因素的影響,并兼顧營養素來源、能量飼料原料組合、蛋白質飼料原料組合等。

  (二)多元化蛋白原料的選擇與應用

  可通過多種技術實現奶牛低蛋白低豆粕多元化飼料的配制。這些技術包括:①氨基酸平衡技術,通過優化飼料中必需氨基酸的配比來滿足奶牛的營養需求;②低蛋白高能配合飼料技術,降低蛋白質水平同時確保能量供給;③飼用豆粕替代技術,選用其他高生物價值的蛋白源替代豆粕;④飼料添加劑應用技術,通過添加酶制劑和益生菌提高飼料的消化率和利用效率;⑤飼料精細加工技術,采用顆粒化、粉碎等工藝提升飼料的營養釋放。以上技術的綜合應用能夠有效優化奶牛飼糧配制,降低飼養成本,同時提升飼料利用效率和奶牛的生產性能。

  多元化蛋白質飼料原料。豆粕粗蛋白質含量高(43%~48%),且品質較好,氨基酸組成在餅粕類原料中最佳,其賴氨酸、色氨酸和蘇氨酸含量高,但蛋氨酸含量不足。奶牛飼糧中替代豆粕的原料主要有菜籽餅粕、棉籽餅粕、花生餅粕等雜粕,及玉米蛋白粉、DDGS等玉米加工副產物等。豆粕之外的餅粕原料粗蛋白質含量一般低于豆粕,氨基酸組成不如豆粕,可以部分替代豆粕,或者幾種組合并補足缺乏的氨基酸以實現完全替代。替代豆粕時,一般按等蛋白進行計算。

  配套加工措施。原料預處理。采用菌酶協同發酵或體外酶解方式處理雜粕等低值原料,能夠降解抗營養因子,保留有益菌活性,產生部分有機酸和酶類,實現養分預消化,提高使用比例。

  替代原料的加工。替代原料粉碎粒度、混合均勻度、物料硬度等需要關注,否則會影響采食量和生產性能。合理使用粉碎、膨化、制粒、發酵等處理方式,可提高替代原料的營養價值。

  飼糧加工生產。采用專用粉碎機如變頻粉碎機,盡量使顆粒均勻、含粉率低??刹捎谜羝幚硐撅暳稀?/p>

  TMR制作與飼喂。全混合日糧(TMR)原料添加順序應遵循先長后短、先粗后細、先干后濕、先輕后重,通常依次為干草、青貯飼料、精料、濕料和水,并嚴格按照配方的重量添加。攪拌一般在原料加入后開始,最后一種飼料加入后繼續攪拌3~8分鐘,總用時控制在20~40分鐘,避免過度攪拌?;旌闲Ч麘_保精飼料與粗飼料混合均勻、不分層、色澤一致,TMR中有效纖維長度(>1.18厘米)應占20%以上,水分含量控制在45~50%,偏濕或偏干的TMR都會影響采食量,可通過微波爐或烘箱測定水分。日糧應滿足泌乳奶牛的能量、粗蛋白及纖維需求,同時確保礦物質和維生素充足。定期檢查TMR的顆粒分布、采食量、反芻行為和糞便狀態,結合泌乳階段和產奶量動態調整配方,保障奶牛健康和生產性能最大化。

  青貯飼料制備技術。在青貯飼料制作前,需清理、消毒并檢查青貯設施,及時修復損壞部分,同時確保機械設備運行良好。青貯窖排水系統應完善,建在高地并確保窖底平整或有排水系統。青貯原料的干物質控制在32~38%,留茬高度為20~30厘米,收割后立即裝填并壓實,保證厭氧環境。制作時,窖壁鋪膜,窖底鋪10~15厘米厚的切短秸稈吸收液汁,裝填時層層推平、壓實,每層壓實厚度控制在15厘米,青貯堆坡斜面與高度比例為1:3,保證每小時入窖青貯鮮重數量噸數約為壓實設備總重量的2.5倍。青貯飼料制備應3天內裝壓實完畢并密封,裝填高度高出窖口約30厘米,發酵后下降高度不超窖深10%。封窖過程需防雨,窖頂呈屋脊型便于排水,最頂層用黑白膜覆蓋并用重物壓實,整個過程應在7天內完成。青貯還可通過裹包青貯或袋裝青貯等方式進行。

  (三)非蛋白氮飼用技術

  非蛋白氮(NPN)指飼料中除蛋白質(肽)以外的含氮物質總稱。《飼料添加劑品種目錄》中可應用于反芻動物生產的NPN包括:尿素、碳酸氫銨、硫酸銨、液氨、磷酸二氫銨、磷酸氫二銨、異丁叉二脲、磷酸脲、氯化銨和氨水。其中,尿素目前使用較多。

  奶牛NPN飼用技術主要是通過添加尿素等NPN物質,提升瘤胃微生物的蛋白質合成效率,從而提高奶牛的營養利用率。尿素是常用的NPN來源,能在瘤胃中轉化為氨,供微生物合成蛋白,奶牛飼糧添加量通常為0~0.6%,并需與易發酵的碳水化合物搭配,以避免氨的浪費或中毒。NPN適合高能量、粗飼料較少的飼糧,不能完全替代天然蛋白質,需與其他蛋白質飼料合理搭配。使用時應逐步適應,分次添加,定期監測瘤胃pH和氨水平,確保營養平衡并避免中毒。

  緩釋尿素技術作為優化尿素利用的一種方法,通過延緩尿素釋放氨的速度,使氨源在瘤胃中更加穩定地供給微生物,減少氨的快速積累,避免浪費或中毒風險。緩釋尿素與易發酵碳水化合物搭配使用時,能夠更好地滿足微生物的氨需求,從而提高氮源利用率。該技術同樣需要逐步適應,定期監測瘤胃氨水平,確保營養供給穩定并促進奶牛健康。

  二、注意事項

  (一)配方相對穩定。配方調整時要考慮原料價格,盡量使用量大、易得的低廉原料,短期內不宜大幅度調整配方格局,以實現既節約成本,又保持或提高生產性能的目標。

  (二)精準計算配方。使用新原料時,最好采用可利用養分計算配方。原料可利用養分數據,有條件的可用測定值(濕化學或近紅外數據),或者參考可靠的數據庫。此外,應根據奶牛的品種、生理階段、生產目標選擇合適的可消化氨基酸平衡模式。滿足營養素需要,注意各營養成分間的平衡。

  (三)合理使用低蛋白飼糧配方。采用低蛋白飼糧配方,合理使用過瘤胃氨基酸和酶制劑。低蛋白飼糧使用較多的能量飼料,應保持凈能值相同。

  (四)注意電解質平衡,合理使用鈉源。豆粕含有的鉀離子較多,選擇其他原料時要關注鈉、鉀、氯的含量,保持電解質平衡。鈉源的選擇除小蘇打外,還可以使用硫酸鈉。

  (五)替代物使用要設限量。玉米豆粕為優質的飼料原料,其他原料雖然可發揮組合效應,但多含有抗營養因子或真菌毒素,需要設置使用上限。生物發酵處理的低值能量或蛋白質原料可適當加大使用比例。國內外的經驗表明,組合使用多種原料配制奶牛飼糧,是營養供給平衡、避免玉米豆粕替代原料缺陷的有效方法,也是避免玉米豆粕價格大幅波動的有效辦法。

  (六)換料設置過渡期,及時觀察并適時調整。飼喂新料后仔細觀察動物的反應和生產性能變化。雜粕和加工副產物由于氣味、顏色或有毒有害物質的存在,適口性較差,生產中可根據具體原料加以調整。注意觀察適口性和飼喂效果,并確定是否需要采取相應措施。

  摘自農業農村部網站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