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海南省三亞市舉行的第四屆三亞國際種業科學家大會上,展現種業科技最新成果的一系列新品種、新技術、新設備驚艷亮相,帶來一場科技與智慧交織盛宴。
智慧農業是智慧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依托大數據、智能農機、光譜成像、通信導航等新技術、新設備,農業正從“體力活”轉變為“智力活”,呈現出農業現代化轉型的蓬勃圖景。
“這個設備是專門為田間作業設計,它能自動規劃路線、自動測量,并提供田間作物的生理表現數據。”慧諾瑞德(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經理徐伶俐介紹,該設備是靠葉綠素熒光獲取光合作用等操作,所以它適用于各種作物。同時,該設備用于品種篩選時,可比較不同品種在同一環境下的生理活性,評估長勢更佳的品種,為育種科研提供數據支持。
在浙江托普云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演示下,植物數字表型采集分析系統通過高通量、無損化采集植物表型數據,實現高精度、多維度、可復現的數據結果。這為種質資源的精準鑒定和品種創制改良提供有力支持。
海南大學南繁學院(三亞南繁研究院)展示的Hyper-seq技術,是基于大規模群體資源測序,構建全基因組選擇育種體系,能顯著降低育種成本,提升育種效率。
轉盤轉動間,一粒粒種子順暢地通過微電腦精準點數機,既快又準。“它的工作效率是人工的8倍以上。”新鄉市索坤機電有限公司銷售工程師李吉發介紹,該點數機技術可用于數小麥、水稻、玉米、大豆、高粱、蕎麥、葵花、花生等各類農作物種子,從而為生物育種精準化助力。
“這是我們自主研發的高油酸大豆,它獲得全國首個基因編輯安全證書。”舜豐生物品牌運營官王家樂指著展示的大豆說,其高油酸大豆油酸含量高達80%以上,是普通大豆的油酸含量的4倍。同時他們依托先進的基因編輯技術,已培育出增產幅度可達15.8%的高產水稻、單株產量明顯增加的高產小麥和耐旱水稻等系列新品種,選育出適合加工用途的高直鏈淀粉、支鏈淀粉玉米、水稻等。
“這是我們最新培育的溫熱結合高花青素類型超甜玉米新品種,它品質極佳,甜度高,風味極好,是鮮食型高端超甜玉米新品種,目前市場上這類品種還很少。”廣東省科學院南繁種業研究所工作人員成印潔介紹,該品種是他們自主研發,完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新品種。同時,他們玉米育種團隊培育的“廣科”系列鮮食玉米,具有適應性廣、整齊度高、棒子均勻、封頂性好的特點,已在海南、內蒙古、天津和廣東等地試種成功。大豆種業團隊通過常規選育等方法培育的具有高產抗逆、高蛋白、高油酸、高異黃酮、耐鹽堿等不同特性的“粵黃”系列大豆新品系,在食用油、豆制品加工,以及健康食品等領域具有較好開發前景。
(利聲富 張美玲)
摘自南海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