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關注農民跨區域“村漂”問題——浙江開化縣川南村調查
時間: 來源: 作者:張仕東 字號:【

  7月16日,《中國村莊》記者在浙江省開化縣楊林鎮川南新村調查,發現該村存在一種農民跨行政區域“村漂”現象。

  江西村民因生態保護遷到浙江

  川南新村坐落于浙江西部,地理位置較為偏僻,區域面積24.3平方公里,人口2900多人,耕地面積約3000畝。川南周邊重巒疊嶂,一片秀色,間以云霧繚繞,被稱為云霧山,當地俗稱王山,為錢塘江源頭之一。群山為川南新村提供了最寶貴的資源,就是原生態的3萬多畝山林。

  靠山吃山的川南人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主要依靠砍伐林木燒炭來維持生計,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川南村年產木材達到1000方。但持續砍伐讓周圍大片山頭變禿,綠色不在,嚴重的生態破壞導致大自然的懲罰接踵而至。1998年7月,川南發生洪災,村里的橋、路、防洪堤全被沖毀,村邊的王山水庫也大面積損毀。自然的懲罰讓川南人認識到了伐木燒炭的危害,村民開始自發組織起來,封山禁伐,培育山林,一旦發現村民砍伐樹木,最高罰款5000元。封山禁伐讓川南村損失了一筆固定收入,也讓村民失去了傳統的生計依托。2000年以后,地方政府意識到生態保護的重要性,開始規劃實施山林保護,對生態林給予補貼,從最初的每畝幾元錢到現在的二三十元,每年五六十萬元的補貼成為現在川南新村主要的集體收入。

  封山禁伐保護了川南新村的生態,但是卻無意中對鄰近江西村民的生活產生了影響。

  川南新村位于浙江與江西交界處,與江西省市三清山風景管理區馬嶺底村相鄰。兩村歷史上就有較深的淵源,上世紀70年代,兩村圍繞相鄰山林的歸屬權產生激烈矛盾,為此發生過幾次械斗,最終在上級政府甚至是部隊的干預調解下才得以和解。

  馬嶺底村下屬的王山村民組處于川南村山谷的上游,由于大山阻隔,與外界的聯系經由川南村最為方便。上世紀為便于林木的運輸,王山村甚至修了開往川南的簡易道路,可以說王山村人籍貫是江西的,但生活習慣卻是浙江開化的。王山村有10多戶80多口人,擁有山林3000多畝。繼川南村封山禁伐,不允許林木運輸后,江西也采取了封山育林的保護政策,這讓王山村民遇到了重大難題。最終村民被迫到別的地方生活,其中有7戶人家搬到了川南村,農民跨區域“村漂”就此形成。

  “村漂”村民的生活狀況及問題

  川南村可謂是一個移民村,村里有近半人口是上世紀50年代修建新安江水庫的移民, 7戶30多口王山村民到了川南村,受到了川南人的包容,他們很快融入到了當地的生活,但是跨村域“村漂”所產生的問題也不容小覷。

  王山村民定居川南村,成為川南與馬嶺底村、甚而是浙江與江西之間的紐帶。這些村民在生態林補貼、計劃生育、養老保險等方面還接受著馬嶺底的管理,兩村的矛盾逐漸化解,溝通也日益增多。2009年川南在為村民安裝飲用水時,村黨支部書記羅開榮為此專門去三清山景區管委會,爭取到江西方面撥付6000元資金,這是兩省共管搬遷村民的一個實例。楊林鎮黨委書記余永建則與三清山管委會的干部進行過交流,雙方表示不能讓這批移民邊緣化,每年要對他們進行入戶慰問,讓他們能得到政府的關懷。

  “村漂”村民面臨的第一個難題就是生計問題,王山村生態林補貼按江西標準發放,較浙江少,每戶不過1000多元。生活在川南村的王山人主要生活來源是務工,年輕人都外出在周邊城市或本地務工,挑起家庭重擔。有兩戶上年紀村民擔負著王山生態林管護員的任務,每年約有一萬多元的收入(根據年景有變化),他們還在王山山谷里放養著土蜂,補充收入。其他上了年紀的王山人則在川南村里動漫卡片加工廠工作,每天收入只有二三十元,勉強能維持生計。

  成為“村漂”村民后,王山村人面臨的最大難題就是建房。農民人生中的一大愿望就是安家置業,但農村的宅基地一向控制較嚴,不對城市戶口和外來人口開放,在川南建房成為生活在這里的王山村人一個夢想。包容的川南人以本村孤寡老人的名義為5戶村民申請了宅基地,但其中有3戶卻沒有土地使用和建房許可證,此外,他們雖建起了房,卻只有使用權,沒有產權。這讓他們陷入尷尬境地,他們的房子不敢像其他村民那樣加蓋到三四層,且因為怕拆掉而不敢裝修。即便這樣,已建起房的王山村民是剩余兩戶沒有建房的村民的羨慕對象,他們現在租住川南曾是養老院的房子,隨時面臨著拆掉,他們的夢想就是建一所自己的住房。

  相較于漂泊在城市的農村人,只要有錢就能購買商品房,有自己的產權,在中小城市落戶的限制也很小。但是對于生活在異地他鄉農村中的“村漂”農民,想要擺脫“漂”的感覺卻如攀星摘月。就如王山村人,他們的生活已經融入川南村,他們希望像普通的川南人一樣,有自己的房子,在川南安居樂業,但是現實的政策條件卻不允許。

  他們的夢想能實現嗎?

  破解“村漂”問題設想

  川南新村與王山村的生態林處于浙江“母親河”開化錢江源九條溪水源頭之一,兩村的生態保護讓整個錢塘江流域都受益。村民為了生態而放棄傳統的伐木燒炭生活,以自我犧牲為整個錢塘江流域的生態保護作出了貢獻。但單純依靠生態林補貼很難滿足農民的日常生活,為生態所迫,農民只能外出務工。

  對于川南、王山這樣犧牲自我利益而為較大區域生態作出貢獻的村莊,應當得到政府的鼓勵和支持,為他們提供必要的政策,建立國家級或省級生態保護區和森林公園,選擇落實較好的生態項目,為發展高效能的生態農業、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等提供技術支撐。也可以作出完善的整體規劃,集中政府各項相關的扶持項目資金來進行村莊開發建設。在利用村莊特有的生態資源開發中,應當照顧到村莊的利益,給予村莊股份,為村民提供必要的就業崗位,從而提高村民的收入水平,讓村集體有穩定的公共服務資金來源。

  另外還應關注“村漂”村民的宅基地需求問題,他們因為生態保護放棄了原有的生活方式,因為生活習慣和便利而遷到了鄰近的村子,他們因為經濟條件相對較差,無法通過購買手段來解決自己在城市的住房問題,還有土地和山林在另一頭牽絆著他們難以離開故土遷居城市,在生活的村莊里有安身之處也是這些“村漂”村民的最大夢想。

  王山村民融入川南村雖是給現有政策提供了一個難題,但同時也提供了一個解決問題的窗口。我們能通過市場手段和政策性住房來解決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外來人口住房問題,讓他們有一個安身立命的住所,為什么不能依靠政策來解決在農村之間遷移人口的住房問題?對于這一個難題,我們建議;其一,是否可以調整區域界限,對相鄰而處于不同行政區域的村莊依據傳統的生活習慣進行微調,根據村民的意愿讓他們重新組合。其二,如果區域調整難度較大,又能否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以生態用地或者生態林指標來置換宅基地,比如王山村民承諾自有山林的保護,簽署承諾書來換取現有生活區域的一塊宅基地;其三,對于一些特殊地區的特殊情況,能否采取一些特事特辦的方法。比如川南村與王山村一方需要生態保護,一方需要宅基地。川南村可以給已在本村定居的王山村民提供宅基地,條件是王山村民若要伐取或開發自有山林需要經過川南村的同意方可,其在王山的原有房屋或宅基地使用權交給川南村;其四,能否借助市場手段來進行生態資源的保護和開發,成立一個跨兩省行政區域的生態保護區,在保護區內的村民外遷置換宅基地,不受戶籍所在地的限制,并且可以遷移戶口變換戶籍所在地,這樣村民就能根據生活的便利在不同的行政區域間遷移。

  我們希望川南村生態資源能得到更好的保護,同時也能在保護中得到開發利用,為村民增加收益。也希望因為生態保護而跨區域“村漂”的農民的基本權益能夠得到重視,他們的生活、居住等難題能夠得到解決。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