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謀者新”,他執著“村域必容,村莊必強,村民必富”的信念和“鄉村不改,決心不變,行動不止”的誓言,赤膽忠誠,敢于擔當,甘當引吭高歌振興村莊的領頭雁;他不辱革新者的使命,堪稱鐵骨錚錚的好兒男,以“舍小我之利為大家更好”的感恩情懷和報效家鄉的拳拳之心,甘心奉獻,無怨無悔。歷經15載櫛風沐雨,他披荊斬棘,自強不息,與時俱進,勇于開拓強村之路,實現幸福村莊的夢想跨越!他就是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小康村領軍人物、全國農村基層干部十大新聞人物、遼寧省鐵嶺市人大代表、鐵嶺七興集團董事長、鐵嶺市銀州區七里村黨總支書記兼村委會主任王革新,他用大寫的人生為時代村官樹立起一座不朽的豐碑!
變革者變新的幸福村莊
七里村位于鐵嶺龍首山腳下,柴河南岸,與銀州區嶺東街道比鄰,是典型的現代城郊村,102國道、京哈高速公路和鐵長公路橫貫村莊。全村擁有土地7500畝,下轄7個自然屯,共有1970戶、5772人,其中600戶住進了4個農民小區,全村年人均收入4萬多元,村擁有可支配資金3000萬元。村里先后榮獲省級文明村、平安村、衛生模范村、文化先進村、環境優秀村、先進基層黨組織標兵、“五個好”支部標兵等榮譽,2007年被評為中國十佳小康村,2009年被評為遼寧省首屆十大魅力新村,2010年被評為全國巾幗示范村,2012年被評為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2015年被評為全國文明村。諸多殊榮,是印證王革新率領的村“兩委”艱苦卓絕奮斗、實干興村的縮影。
曾幾何時,這個所謂的寶地,村民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累計有460萬元的巨額村級債務,村部破爛不堪,廠房和設備荒蕪閑置,村域環境臟亂破舊,上訪告狀層出不窮,刑事案件隔三差五。七里陷入了干群隔閡、人心失散的境地,如此“老大難”,談何發展?
新世紀的元年,乘改革開放東風率先成功致富的典范王革新,面對山清水秀而依然貧弱落后的故鄉,在強烈的強村富民的共富理念主導下,經過深思,毅然放棄年入百萬的私企掌門身份,奮然挺身而出,擔起發展村莊的重責。他立下“鄉村不改,決心不變,行動不止”的興村誓言,開啟“村域必容,村莊必強,村民必富”的新農村建設之路。
耐雪梅花麗,經霜楓葉紅。這個從老板到村官的轉身,轉得王革新好辛苦,好忙碌,讓他更多地付出;也轉得他肩膀愈加硬朗,心胸愈加寬闊,更轉得他情懷無比高遠,意志無比堅強。這一轉,雖然轉去了自家幾千萬的經濟損失,可換來七里村的天翻地覆般脫胎換骨變化。
創新者創大的集體經濟
革新者,王革新也。人如其名,他稟賦“喜新厭舊”的天性基因,敏于思,善于行,言必信,行必果。
可載史冊的2000年,對王革新和他的七里村父老鄉親們而言是值得記憶的一年,他在一些人的唏噓聲和嘆息聲中邁上村官舞臺,在全村大會上擲地有聲:七里人需要齊心聚力,審時度勢,拋開等靠要的思想,不找鄉長找市場;七里村大有潛力可挖,必須振興集體經濟,走集體富裕的路子。
首先,他力排眾議以私充公,改組自家工程隊為七興建筑公司。那時正值建筑市場紅火時期,憑借固有的實力以及多年在鐵嶺建筑業樹立的良好口碑和信譽,很快為村里承攬了諸多工程項目。憑借一個又一個的優質工程,七興建筑牢牢站穩腳跟并快速發展壯大,成為七里村集體經濟的強大支柱。與此同時,他因地制宜招商引資,盤活閑置資產,成立七興集團,組建合作社、物業公司,秉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一切圍繞促進農民增收而謀動,利用地緣優勢推動二三產業齊頭并進,廣開門路擴大就業。在王革新棄舊圖新的精神感召下,七里人苦干實干加巧干,破解村莊發展中一個又一個難題,七里一天天走向繁榮富強。
王革新把問題劃分為焦點、難點和重點,解決按輕重緩急排序,只為成功找方法,不為失敗找理由。他時常暗中自我告誡,“革新的路就是讓村民得實惠的路,革新的舉措,需要堅定再堅定,踏實再踏實”。他的治村體會是:七里村發展中有些問題似乎無解,但又可以迎刃而解,只要端出一顆公正心,以公平做砝碼,讓公開做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