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中國村社發展促進會大學生村官創業工作委員會(大學生村官創業聯盟)在北京召開2015年度創業峰會。20余位專家學者、投資企業家和61位大學生村官代表出席了會議。
峰會邀請了國務院參事、友成企業家基金會副理事長湯敏,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物聯網專家沈佐銳,新農商學院創始人辛巴,元亨創融空間創始人慕朋舉,洪泰創新空間首席執行官王勝江等專家給大學生村官進行了專題輔導。來自山西、北京、內蒙古、湖北及江蘇的7位大學生村官攜自己的創業項目在峰會上進行了路演,專家給予點評,提出可行的操作建議。
守住品質底線,目標更大市場
案例一:江蘇省沭陽縣張圩鄉徐碼村黨支部副書記章亞祥和大學生村官王春波聯合10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和1個龍頭企業,出資1000萬元共同成立了沭陽縣大學生村官創業成果展示銷售中心暨沭陽縣蘇合農產品銷售專業合作聯社,合作社現有農民社員2319名,生產加工基地5個,農副產品種養殖基地12個,農副產品配送中心1個,利用省農委注冊的“蘇合”商標,對成員農產品進行統一營銷策劃、包裝、銷售。銷售中心整合全縣農產品資源成立實體店,利用展會、微信、QQ空間、微博、網店、貼吧等形式,把客戶從線上引流到實體店一站式購買,取得了明顯的效果,節假日一天的銷售額達到20萬元。現在全縣已有16個實體店。2014年銷售農產品1260萬元,實現經濟效益170萬元。
專家點評:創業中要注重突出“蘇合”品牌。實體店的產品質量一定要保障,對消費者來說,光顧實體店就是信賴,區別于網上有些花哨不實商品,農產品質量要做到極致。將目光放遠,瞄準一線市場,由沭陽縣發展到周邊城市,甚至可以發展到距離不遠的上海市場。
復制核心競爭力,推廣生產銷售模式
案例二:天津市武清區下伍旗鎮八百戶村黨支部副書記楊代顯成立顯碩紅光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引進藍莓、黃秋葵、拇指西瓜等高產值作物,用畜禽糞便等有機肥代替化肥,從示范種植到帶動村民種植,采用農社對接、創意農產品等方式幫助農戶銷售,收益頗豐。
專家點評:技術提升是創業項目的核心競爭力,可以用互聯網方式進行復制。將農產品種植的技術、銷售整個環節做成APP,或者PC端等進行模式推廣,全國有需要的地方都可以成為簽約客戶,得到技術支持。
突出差異化營銷,做深不做廣
案例三:北京市密云縣不老屯鎮學藝廠村黨支部書記助理孟炳淋為解決村民農產品銷售難題,自籌資金創辦“不老尚品”淘寶網店和微店,將大山里的蜂蜜、核桃等綠色食品銷往城市,為村民打開增收的新窗口。在專業合作社的基礎上,發揮自身專業特長,設計、制作農產品統一包裝,建立起村域獨特的農副產品品牌。
專家點評:強化品牌價值,最重要的是突出產品間的差異性,要找出自身產品和其他品牌最大的不同點,突出可對比的營銷方案。建議不要先盲目擴張,重點關注北京地區區域化市場,做深不做廣,在主打B2C市場的同時,一定要注意B2B市場、團購市場,可針對寫字樓人群進行推廣。
學學“三只松鼠”,關注售后體驗
案例四:內蒙古呼倫貝爾市阿榮旗六合鎮永勝村主任助理張蘋2010年創辦阿榮旗金豆馬鈴薯產銷專業合作社,帶動周邊農民種植馬鈴薯近5000畝,直接增收200萬元。2013年創立“鄉愁味道”粗糧品牌,為離家在外的人們提供家鄉的味道。“鄉愁味道”通過網店銷售,是呼倫貝爾第一家網上銷售公司,內蒙古交通不夠發達,物流是個問題,現在采用集中將產品發往上海,再由上海發往全國各地的方式,節省運費。
專家點評:做品牌不是做符號,而是要跟消費者之間產生關系。要注意品牌的文化,“三只松鼠”為什么銷售好,它就是注重售后體驗,知道你收到快遞開箱難就送你開封器,吃堅果就送你夾殼器,你怕吃東西臟了手就送你手套,一點點舉動讓消費者覺得特別貼心。關注售后體驗,做好售后服務,就能和消費者產生很好的關系。規模比較小的時候,不提倡投資建物流和倉儲等基礎設施,可以借助第三方資源,避免資金壓力過大,拖垮項目。
慢慢鉆研,或許能做成“瓜蔞第一人”
案例五:安徽省安慶市潛山縣龍潭鄉湖田村黨支部書記項龍在大學就有創業經歷。到村任職后,一直看好周身是寶的農作物瓜蔞,調研了當地種植條件,以土地流轉形式創辦了70畝瓜蔞示范基地,當年收益20多萬元。在他的引領下,目前,全村村民種植瓜蔞面積達600余畝,總產值350余萬元。針對瓜蔞逐年減產的問題,正在實驗套種生姜和馬鈴薯。
專家點評:藥用作物項目,一般是采用“藥廠+基地”的做法。針對瓜蔞的藥用價值,最好聯系藥廠作為原料種植基地定點采購來保障銷售。這個項目可以說有點情懷因素。情懷很重要,方法更重要,建議控制投入,慢慢地鉆研,說不定能做成瓜蔞第一人、瓜蔞專家,就很成功了。
做工藝產品,不能等同于工藝美術
案例六:北京市大興區北臧村鎮大學生村官王剛,結合自身專業創辦了北京晶工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公司擁有高素質年輕骨干團隊,其中藝術禮品及旅游商品開發設計師12名,外聘設計師12人,專業技術工人45人,初步具備旅游商品原創及批量生產能力,成為集高中檔環保禮品、工藝旅游消費品的設計、研發、加工、生產銷售及定制于一體的專業旅游禮品工藝品公司。
專家點評:做工藝美術和工藝產品是兩回事,這個行業要做得有特色,必須要有好的工藝大師,這比較難,但這個行業也不容易死。可以考慮將好材料做成好商品,諸如活性炭這類材質做成個性化的工藝產品,使產品具備美化的功能,讓銷量得以提升。
不是所有的產品,都適合做品牌
案例七:山西省太原市清徐縣中遼西村黨支部副書記張新苗從事的產業是葡萄種植。他通過引進新品種,創辦了新苗葡萄種植專業合作社、清徐縣興源農業有限公司,在太原市社區建設果蔬直銷店。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直銷店的模式,走出了一條帶領農民致富的路子。現在正籌備冷鏈庫建設,希望能解決農產品保鮮和季節性問題。
專家點評:品牌很重要,但并不是所有產品都適合做品牌。“褚橙”、“潘蘋果”等品牌有它的不可復制性。可以考慮發展觀光農業,葡萄園采摘模式,一個地區有一個地區特有的休閑方式,可以加以引導。進社區的銷售方法比較普遍,采用這種方式一定要快,搶得先機占領市場。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