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美麗鄉村建設正在路上——中國美麗鄉村(天府)論壇側記
時間: 來源:中國農村網 作者:劉微?張仕東 字號:【

  11月19日至20日,農業部美麗鄉村創建辦公室等部門于成都舉行的中國美麗鄉村 (天府) 論壇,傳達出一個強烈信息:美麗鄉村建設正在各地如火如荼開展,生機盎然。

  “成都案例”受關注

  “我們在這里找到了尋找多年沒見的鄉村建設案例”,多個“三農”專家感慨;“我們在這里找到了自己想做的商業模式中活生生的事例”,也有社會資本機構人士如此陳言。他們說的是哪里?——成都。

  成都市是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首批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第二批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近年在美麗鄉村建設上進展很快,已建成約1500個美麗新村。考察這些新村,可見其有不同的特點。

  這里有政府部門主導的規模性成片美麗鄉村建設模式。如崇州10萬畝糧經產業新村建設,該片區涉及崇州8個鄉鎮14.8萬畝耕地和14.5萬人,分別占崇州耕地面積和農業人口的29%和31%,片區堅持“糧食生產集約發展、政策資金集聚整合、體制機制集成創新、產村相融集中成片”的建設思路,整合財政、金融、社會、農民資金18億元,探索實踐“農業共營制”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建成高標準農田10萬畝,建成幸福美麗新村37個,這個項目讓糧油產區變稻香花海景區、鄉村田園變生態濕地公園、傳統農業變創意休閑農業。11月中旬,雖已深秋,田園已收割,但在該片區行走,仍可見連片平整的稻田,四處通達的田間公路,路邊種植的美人蕉等花卉,空曠的田野里點綴著稻草編織卡通造型和人物表情,可以想見春天時的金黃油菜花、夏天時的稻田翠青,秋天時的稻浪翻涌。

  也有以特色產業發展帶動的美麗鄉村建設模式,如蒲江縣成佳鎮。成佳鎮發展了標準化茶園1.8萬畝,茶葉加工企業65家,帶動周邊地區種茶25多萬畝,年鮮葉交易額2億元以上,干茶產量2500噸(出口500多噸),成為國家級茶葉標準化示范區。成佳鎮依托茶產業,按照“政府主導、企業主體、農戶參與”的原則,實施了“天府茗門·茶香成佳”規劃,全境打造“茶文化觀光休閑區”, 開展生態茶園觀光、茶事活動體驗、鄉村美食品嘗、現代農莊經營、茶文化感受等旅游項目,現在休閑區成為綠茶公園、國家3A景區。在綠茶公園核心景區同心村,大規模的有機茶園和生態松林資源形成了“山中有林、林間有茶、茶林交錯”的特色美景。

  除了政府推動的以產業發展項目來建設美麗鄉村外,對于普通的村莊,美麗鄉村建設呈現出了“小規模、組團式、微田園、生態化”特點,具有“景農一體,產村相融”屬性。典型如崇州市白頭鎮五星村和蒲江縣大興鎮爐坪村。

  2013年以前,五星村村民主要以小聚居的方式散居在各處。為解決新村建設“錢從哪來”的問題,白頭鎮五星村以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折資入股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通過抵押貸款方式向成都農商銀行申請資金5500萬元。2013年6月五星村啟動新村建設,整合了7個林盤,規劃出3個新居點,以4A級旅游小村的標準設計房屋布局,800多套新房統一采用了川西民居風格。新村建設推進過程中,基礎設施得到極大提升。五星村成功引進了兩個農業項目,流轉了當地上千畝土地發展現代農業。項目的進入,讓不少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勞務收入大幅提高。2014年,五星村人均收入增加到12000多元,首次突破1萬元大關。借助良好的環境,五星村準備推進休閑農業和民宿旅游發展。

  爐坪村有690戶2187人,曾是成都市的貧困村。該村利用土地增減掛鉤政策,新設新村,改造散居農戶475戶,集中居住215戶,其中近100戶是從土坯房搬進新居的。村集體資產管理公司以上級支持的930萬元財政資金出資,引導162戶集中土地1000畝以經營權入股,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建成1000畝獼猴桃核心示范基地,帶動全村發展標準化獼猴桃基地5000畝。村集體資產管理公司每年將利潤的17%分配給全體村民。

  除了這種村莊搬遷建設新村典型,在村民組一級還有村組保護性改造典型。如崇州市榿泉鎮群安村“余花龍門子”村組。“余花龍門子”村名奇特,41戶村民主要為余姓,相傳為成吉思汗的后裔。這里是崇州市打造的首個川西民居風格、文化與旅游相融合的新景點。在四川采訪,我們了解到一個詞匯“林盤”,意為成都平原獨有的一種農村居住方式。一個林盤往往以數個農村院落為圓心,形成直徑50-200米的圓,圓圈內層是環繞院落的高大樹木,外層則是耕田。成都的美麗鄉村建設提倡保護“林盤”特色。行走在“余花龍門子”,彎彎曲曲的青石板小路在竹林掩映中時隱時現,一家家青瓦白墻、穿斗結構的川西民居在竹林中錯落排開。籬笆小院前,鮮花點綴,芳草萋萋。“余花龍門子”的美麗鄉村建設是對原有建筑進行修復,盡可能保留原有林、竹、樹和池塘,新建污水處理系統、自來水供給系統等,不但節約了建設成本,還保護了獨特的生態、人文環境,還原了西蜀林盤原來的民居模樣、生產和生活方式。

  與“余花龍門子”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蒲江縣甘溪鎮明月村諶塝塝村組。這個村組也是保護“林盤”生態,維持了原有的房屋、林子和田園,只是對房屋進行簡單地改造。諶塝塝所在的明月村同時呈現了另一種特色,那就是外來文創項目的進駐。明月村現存一座四川唯一“活著的邛窯”——明月窯,陶瓷專家考證這座一直在燒制陶瓷的老窯,屬于原汁原味的典型邛窯,其燒制工藝完整保存了唐代技藝。明月村的生態環境吸引了多位外來文創人士加入,在此生活成為“新村民”。借助明月窯,借助外來的文化人士,明月村建立了一個“國際陶藝村”。這是一個文化展示平臺,以鵝卵石為建筑外觀材料,里面展示畫家、陶藝家、攝影家的作品,配有村民圖書館和講堂,可以展示銷售作品,給村民辦講座,提升村民的素質。

  成都的美麗鄉村建設由政府主導建新村與舊村自我改造相結合,建設新村需要大量土地流轉,據了解,2014年,成都市土地流轉規模經營率達55.7%,農村產權流轉交易額累計433億元,抵押融資110.7億元。這無疑對新村建設產生了支撐作用。舊村改造則發揮了村民的主體作用,維護了川中特有的“林盤”特點。

  專家觀點引思考

  中國美麗鄉村(天府)論壇透出的專家思想與觀點一樣引人關注,發人思考。專家們推崇美麗鄉村建設,并對美麗鄉村建設提出了值得關注的問題。

  中國農業大學校長柯炳生教授在談到美麗鄉村建設的意義時,用了一個“全民性”概念,他認為美麗鄉村建設不僅僅是農民自己的事情,而是全社會的事情,建設美麗鄉村,不僅僅是農村人的需要,也是城市人的需要。美麗中國的建設離不開美麗鄉村建設。美麗鄉村的建設需要做好生態環境的保護和環境污染的治理,特別是防治水的污染和生活垃圾的處理,這二者做好了,其他的污染問題倒是可以容忍。對于美麗鄉村建設的措施,他給出的是規劃、開發建設、管理、維護和教育五個步驟,有沒有規劃建設肯定會不一樣,開發建設需要多渠道投入,管理則要加強制度建設,制訂村規民約,維護上要靠農民自己也要靠游客,落后陋習的改變則靠教育。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黨國英研究員則提出,“美麗鄉村”建設要處理好其與農業現代化、土地承載力規劃、產權改革和城鄉人口布局規劃四者之間的關系。他認為,專業農戶不適合集中居住,基本農產品也不適合搞“創意農業”;如果按“城鄉收入平等”做標準,從事農業項目需要一定的土地來承載;現有的農村土地產權不明晰、使用權周期太多等問題導致了公地蠶食和無序建設,不可能有美麗建筑,也無法發育土地市場。他根據發達國家農業勞動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主張全國有3000萬戶專業農戶即可,這需要農村人口轉化,國家城鎮化規劃將吸納大量的人口。他特別提到,美麗鄉村建設不能將全國50多萬個村莊都建設一遍,因為有的村人口已經轉移,空心化了,建設良好的基礎設施只能是浪費,有的村需要讓其荒廢。他主張人口布局規劃應堅持自由、公序、健康、平等、效率和可持續原則,保持合理的人口密度,以維護人的健康。

  四川農業大學黨委書記鄧良基教授認為,美麗鄉村就是美麗中國的農村板塊,是新農村的升華。美麗鄉村涵蓋了新農村、休閑農業、農家樂、鄉村旅游、現代農業等內涵,意指人居環境舒適、人口聚集適度、居民群體新型、村落風貌優美、文化傳承良好、特色模式鮮明、發展體系可持續。建設美麗鄉村應該堅持發展現代農業與城鄉統籌、新農村建設相結合,規劃引領、集約高效與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相結合,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與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相結合,農業的經濟功能與文化傳承功能相結合,典型示范與區域發展相結合。

  云南省社科聯主席范建華研究員則關注村落的影像文化志建設,認為村落影像文化志也是美麗鄉村建設的一部分,是留得住鄉愁的永恒印記。村落影像文化志包括了村落文化的傳記、村寨口述的歷史、鄉村記憶的志書、田野調查的報告等。村落,是一個民族的文化之根,保護村落,就是保護文化的最佳方式。隨著我國城鎮化步伐的加快,村落的存在空間越來越狹隘,村落文化越來越快地發生流變,他呼吁組織實施《中國村落影像文化志》的拍攝撰寫工程。

  臺灣水土保持局農村建設組組長陳榮俊結合臺灣農村再生運作模式,提出美麗鄉村建設需要讓村莊產生內生動力,要號召居民共同參與,一起規劃未來方向,一起動手改善生活環境,并導入生態、文化、產業及在地性元素、材料,方能使農村再生,展現具有當地特色的美學,運用最小成本創造最大效益。

  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朱啟臻認為,鄉村具有生產、生活、生態、社會、教化、文化傳承與保存等六大價值,它有庭院經濟和手工藝生產,日常生活有機循環并低碳,生活節奏慢且群體活動多,食品健康并親近自然,人際關系和諧并有道德約束,這些隨著鄉村的衰敗而消失。要按照鄉村發展規律建設美麗鄉村,不要用城市文化替代鄉村文化,不要破壞鄉村自然結構和社會結構,不要把活的文化變成死的文化,注意保留村莊原始風貌,盡可能在原有村莊形態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還要重視人的培養,能留住人,農村才有活力。

  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張躍峰提出,做好美麗鄉村的科學規劃需要對資源與市場進行深度研究,要考慮氣候條件、水土資源、生態資源、經濟發展、勞動力、人文資源、景觀資源、區位交通、市場資源等,注重產業發展和生態環境、功能建筑與自然景觀、新型主體與農民個體、主導產業與拓展產業、短期效益與長期價值五個關系,避免出現調研和數據不足、產業重疊或割裂、需求與價值紊亂、統籌或落地欠缺現象。

  專家學者的關注點不一樣,但內心都透著一種焦灼,希望美麗鄉村建設能夠規避現有的問題,健康地發展。

  美麗鄉村建設正當其時

  記者在成都考察美麗鄉村建設,所到之處,都能感受到群眾的熱情期盼。村路上,房前屋后,都有群眾聚在那里,他們樂于向參觀者展示他們的村莊,也想得到外界的大力支持,讓村莊更美麗,發展可持續。

  天府之國,水土條件較好,雖是深秋季節,每個村落都郁郁蔥蔥,綠樹修竹,建設美麗鄉村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基礎。所要做的工作,一是生活品質的提升。改善居住條件,配套現代化的基礎設施,如道路、網絡、醫療、教育等。川中平原的“林盤”概念是一個良好的生態概念,以“林”與“盤”來概括房舍與周圍的樹木,是居住小環境的形象稱呼。當地舊村改造應當堅持既有的生態理念。二是要做好主導產業。無疑,當地實踐的“產村相融”是一個很好的概念。沒有產業支撐,就不能聚集人口,人員流失只會讓鄉村空心化,即使村莊美麗也只是自然美,而不是幸福村莊。美麗鄉村需要破解這種產業發展難題,借助鄉村所有的土地資源、生態資源來吸納資本,發展適當產業。

  不單是四川,中國美麗鄉村(天府)論壇反映出其他地方也在美麗鄉村建設上有長足進步。比如浙江的安吉,全縣進行美麗鄉村建設全覆蓋,打造美麗鄉村建設的升級版,開始建設精品村。比如河北省館陶縣,把握鄉村風情的農村特點,提出按“小鎮文化”理念建設美麗鄉村,打造了“糧畫小鎮”、“黃瓜小鎮”、“花木小鎮”等具鄉村風情的村莊。

  一些社會機構投資商也關注美麗鄉村建設,北京世紀唐人旅游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曉軍把美麗鄉村建設比作市場領域的藍海,他們積極在各地布局,尋找適合的鄉村舊舍改造建成“唐鄉”,供城市人休閑養老。

  在百姓期待美好生活的目光中,美麗鄉村建設正在推進,這一過程農民是主體,他們是實踐者,也是體驗者,重要的決策不能離開他們的參與,不能破壞他們的利益。正如農業部美麗鄉村創建辦公室主任魏玉棟所說,美麗鄉村建設要少幫強、多扶弱,少打擾、多尊重。各地的美麗鄉村建設仍在積極探索實踐中,方式不一,路徑不一,但效果卻相同,我們需要不斷地總結經驗,不斷地去探尋。

  青山就是美麗,藍天就是幸福。美麗鄉村建設正在路上,前方是美好而幸福的生活!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